[发明专利]一种南瓜籽油的超临界CO2萃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372264.X | 申请日: | 2014-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949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0 |
发明(设计)人: | 李少杰;端木国民;马现京 | 申请(专利权)人: | 濮阳市天行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1B1/10 | 分类号: | C11B1/10;C11B1/04;C11B3/12 |
代理公司: |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41104 | 代理人: | 时立新 |
地址: | 457400河南省濮阳市***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南瓜 临界 co sub 萃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用油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南瓜籽油的超临界CO2萃取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研究表明,南瓜籽油因其较为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如亚麻酸、亚油酸等,以及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如植物甾醇、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因而受到了较为广泛的推崇,被认为是一种较好的保健性食用油。
关于南瓜籽油的制取一般采用的主要是压榨法和溶剂浸出法。一般而言,压榨法保留了油料内较为丰富的营养物,且无化学溶剂污染,因而被认为是最为安全的制备方法,但是由于压榨法存在出油率低的缺陷,因而实际生产中受到了较大程度的限制。溶剂浸出法一般是采用溶剂油(六号轻汽油)将油脂原料经过充分浸泡后进行高温提取,然后经过“六脱”工艺(脱脂、脱胶、脱水、脱色、脱臭、脱酸)加工而成,其最大的特点是出油率高、生产成本低。但是溶剂浸出法存在溶剂残留的缺陷,而且生产工艺较为复杂,因而在实际推广中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在南瓜籽油提取技术中,还有一种值得提及水酶法。水酶法提油技术是在机械破碎地基础上,采用酶(包括纤维素酶、果胶酶、淀粉酶、蛋白酶等)作用于油料,使油脂易于从油料固体中释放出来,然后利用非油成分(蛋白和碳水化合物)对油和水的亲和力差异,同时利用油水比重不同而将油和非油成分分离。与传统工艺相比,其在能耗、环境和安全卫生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被认为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提油技术。但是由于该工艺尚处于实验摸索阶段,距离实际推广利用尚有一段较远的距离。
近年来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因其萃取效率高、无有机污染、安全性高等优点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推广,然而现有技术中,尚未见到超临界CO2用于萃取南瓜籽油的较为详细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南瓜籽油的超临界CO2萃取方法。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南瓜籽油的超临界CO2萃取方法,包括预热、萃取、第一分离、第二分离、分子蒸馏过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选取无干瘪、南瓜壳的干净南瓜籽,粉碎处理,优选40~60目进行粉碎;
(2)将步骤(1)中粉碎后南瓜籽种子置于萃取釜中进行超临界CO2萃取,过程如下:
第一,首先对萃取釜进行预热至40~45℃,然后将步骤(1)中物料置于萃取釜中,调节进入萃取釜中高压CO2流体压力至26~30MPa,稳定2小时;
第二,高压CO2流体携带萃取釜中溶解物质经第一预热器进入第一分离釜,第一预热器的温度为40~45℃,调节第一分离釜内压力至9MPa,部分南瓜籽油析出进入第一分离釜;
第三,经第一分离釜后的携带有萃取物的的高压CO2流体降压至6MPa,然后经第二预热器进入第二分离釜,第二预热器的温度为35~40℃,再次分离出南瓜籽油,经分离南瓜籽油后的干净的CO2气体返回制冷系统重新参与萃取循环;
第四,经两次分离的南瓜籽油进行分子蒸馏获得南瓜籽油成品。
所述分子蒸馏分为5级:
第一级分子蒸馏采用薄膜蒸发器,以除去水等小分子量物质;
第二级分子蒸馏加热导热油至180℃,在3Pa状态下通过轻、重组分接收罐,经二级分子蒸馏后脱除残留甘油、游离脂肪酸;
第三级分子蒸馏加热导热油至200℃,在4Pa状态下通过轻重组分接收罐,经三级分子蒸馏后脱除C12—C14小分子脂肪酸;
第四级分子蒸馏加热导热油至200℃,在5Pa状态下通过轻重组分接收罐,经四级分子蒸馏后提取大部分亚麻酸(C18—C20);
第五级分子蒸馏加热导热油至200℃,在5Pa状态下通过轻重组分接收罐,经五级分子蒸馏后提取残液中的亚麻酸,残液为C22—C24颜色较深的大分子物质;
经5级分子蒸馏后南瓜籽油即为最终南瓜籽油成品。
所制备的南瓜籽油,颜色呈玫瑰红色,具有南瓜籽的特殊气味,南瓜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不小于85%,亚油酸含量不小于3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濮阳市天行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濮阳市天行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7226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