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改性二苯甲酮光引发剂与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364618.6 | 申请日: | 2014-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153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10 |
发明(设计)人: | 徐会君;李淳;鲁祥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皖科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2/48 | 分类号: | C08F2/48;C07C69/76;C07C67/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性 二苯甲酮光 引发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星形或球形分子结构的二苯甲酮类光引发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光引发剂(photoinitiator,PI)是光固化体系极其重要的组分,它直接关系到光固化配方体系在光辐照时,能否迅速实现低聚物及稀释剂由液态转变成固态,即交联固化并直接影响固化后体系的诸多物化性质(如机械性能、黄变、气味等)。
目前市场上使用的光引发剂主要以单官能度的小分子光引发剂为主导,其中二苯甲酮小分子光引发剂由于制备成本低、制备方法较为简单,使得它成为一类广泛应用的光引发剂之一。但二苯基甲酮小分子光引发剂在使用时已经表现出一些不足:由于其沸点低、分子量小、挥发性强、易迁移,体系固化后残留的光引发剂和光解产物会向体系的表层迁移从而影响涂层表观和性能(如毒性和黄变性);气味较大(其光解产物有异味),这些不足制约了光固化体系更为广泛的应用(如食品以及药物包装等方面的应用)。
针对二苯甲酮类小分子光引发剂的不足之处,一些研究机构和公司对二苯甲酮类小分子光引发剂进行了适当的修饰和改性以便克服其不足。如日本的AdekaArgus公司用甲醛作为连接剂,通过Mannich反应把两个UV-9分子结合成一个相对较大的分子。此产品的商品名称为MarkLA-51;美国GeneralElectric用甲醛作为连接剂将2个4,6-二苯甲酰基间苯二酚连接成一个大分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小分子二苯甲酮类光引发剂的使用缺陷。光引发剂分子量的增大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小分子光引发剂的易迁移、易挥发以及气味等不足,却同时存在着因分子链的增长而导致分子间链缠结的可能性,从而导致因溶解性下降而最终影响其使用。
发明内容
基本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星形或球形二苯甲酮类光引发剂,有效地遏制小分子光引发剂的氧阻聚现象的发生,有利于加速光聚合反应,还有效避免在对二苯甲酮类小分子光引发剂改性时产生溶解性下降的可能性。
本发明提出的星形或球形二苯甲酮类光引发剂具有如下结构通式(I):
枝链端基上有多个二苯甲酮基,n在2~6之间取值,R为多元醇的残基,R1为氢或甲基或乙基或正丙基或甲氧基或异丙基或正丁基或异丁基或甲硫基。
优选的,R1为氢。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式(I)的改性二苯甲酮光引发剂的制备方法,所用到的起始化学物质为式(III),即2-(苯甲酰基)苯甲酸(2-benzoylbenzoicacid);主要中间体为式(II),即2-(苯甲酰基)苯甲酰氯(2-benzoylbenzoylchloride);
包括如下步骤:
(a)通过2-(苯甲酰基)苯甲酸与氯化试剂二氯亚砜的反应获得2-(苯甲酰基)苯甲酰氯,即中间体化合物II:在三口烧瓶中,将反应物III溶解于一定量的甲苯溶剂,向混合体系中缓慢滴加与反应物III等量的二氯亚砜,回流反应6小时,旋蒸去除溶剂甲苯,得到一种无色液体,即为中间体化合物III。
(b)通过中间体化合物II与多元醇(Polyols)发生酯化反应(Transesterification)获得化合物I:在三口烧瓶中,将一定量的多元醇溶解于一定体积的1,2-二氯乙烷(EDC),同时加入一定量的缚酸剂,向混合体系中缓慢滴加一定量的中间体化合物II(中间体化合物II所用的量取决于多元醇的量以及该多元醇所含的羟基数n值,即所用中间体化合物II的量是所用多元醇量的n倍),在40℃下搅拌反应12小时后停止反应,过滤,再旋蒸除去滤液中的溶剂1,2-二氯乙烷,得无色液体,即本发明化合物I。
其中式(I)中的n为多元醇中羟基的个数
构造分子连接剂的多元醇可以为乙二醇(ethane-1,2-diol)、1,3-丁二醇(butane-1,3-diol)、1-4丁二醇(butane-1,4-diol)、二乙二醇(2,2′-oxydiethanol)、丙三醇(propane-1,2,3-triol)、三羟甲基丙烷(2-ethyl-2-(hydroxymethyl)propane-1,3-diol)、季戊四醇(Pentaerythriol)、戊五醇(pentane-1,2,3,4,5-pentaol)、己六醇(hexane-1,2,3,4,5,6-hexaol)中的任一种。
优选地,步骤(b)中加入的缚酸剂为三乙胺或吡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皖科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皖科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6461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