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温抗冲击性能的改性PP/PE共混材料在审
| 申请号: | 201410357641.2 | 申请日: | 2014-07-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733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27 |
| 发明(设计)人: | 王守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科润特包装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8L23/12 | 分类号: | C08L23/12;C08L23/14;C08L23/06;C08L23/0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0048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温 冲击 性能 改性 pp pe 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低温抗冲击性能的改性PP/PE共混材料。
背景技术
聚丙烯(PP)是通用热塑性树脂中增长最快的品种之一,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它作为吹塑产品的重要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便宜,加工性能好,应用十分广泛。但是因其低温脆性、尺寸稳定性特别是缺口敏感性较差,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PP共混增韧的方法以其工业化投资少、迅速易行并且效果显著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共混增韧改性是指弹性体或者其他塑料作为改性剂与PP共混,以此来改善PP的韧性。常用的改性剂主要分为塑料、橡胶或者弹性体及无机刚性粒子几大类。
采用塑料作为PP的增韧改性剂,不及可以达到增韧目的,而且可以使材料的耐磨性、染色性能等得到很大程度改善,并且价格较为低廉。应用较多的有高密度聚乙烯(HDPE)、线性低密度聚乙烯(ILDPE)、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聚氯乙烯(PVC)、聚酰胺(PA)等。但是由于它们跟PP的相容性差,要使体系达到较高的韧性,往往需要加大改性剂的用量或者加入相容剂。
用PE增韧PP是最常用、最经济,也是最成功的共混增韧体系。PP与PE都是结晶性聚合物,他们之间没有形成共晶,而是各自结晶,形成相容性不良的多相体系。但是两种晶体之间却发生相互制约作用,这种制约作用可以破坏PP的球晶结构,PP球晶被PE分割成晶片,使PP不能生产球晶。PE用量越大,分割越明显,PP晶体则被细化,PP晶体尺寸变小,这促使PP和PE共混体系的冲击强度得到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刚性增韧效果又有抗冲击性能,同时力学性能又不降低的改性PP/PE共混材料。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低温抗冲击性能的改性PP/PE共混材料,其各组分按重量百分比计算如下:
PP:85%~99.6%
PE:0~10%
增容剂:0.1~1%
抗氧化剂:0.1~1%
光稳定剂:0.1~1%
润滑剂:0.1~1%
上述的PP为共聚聚丙烯或者均聚聚丙烯树脂中的一种或几种。共聚聚丙烯的熔体流动速率(MFR)为10~80g/10min,其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不小于5KJ/m2(23℃),均聚聚丙烯熔体流动速率为5~80g/10min,其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不小于3KJ/m2(23℃)。
上述的PE为高密度聚乙烯(HDPE)、低密度聚乙烯(LDPE)或者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中的一种或者几种。
上述的增容剂为乙烯-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三元共聚物(E-MA-GMA)。
上述的抗氧化剂为一种在高温加工过程中抑制和延缓聚合物材料氧化和降解的化学助剂。可选用的抗氧剂是阻酚类、胺类、硫脂类等。优先选择的抗氧剂有2,6-二叔丁基对甲酚、2,4,6-三叔丁基苯酚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复配。
上述的光稳定剂为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
上述的润滑剂为聚乙烯蜡、EVA蜡OP蜡乙撑双硬酯酰胺中的一种或者几种。
上述的一种低温抗冲击性能的改性PP/PE共混材料,制备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1)原料混合:将聚丙烯粒料、聚乙烯粒料和各种所需的添加剂按组成原料的重量百分比称取,然后加入高速混合机中高速搅拌3~10次,每次8~10分钟。
(2)熔融塑化:设定双螺杆挤出机温度为170~200℃,将混合好的物料分批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塑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采用在PP体系中加入PE以及添加剂来改善塑料制品的低温冲击性能,制备方法工艺简单,所制得的桶具既有刚性增韧的效果又能提高其抗冲击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技术方案。
实施例1:
低温抗冲击性能的改性PP/PE共混材料,其各组分质量百分数配比如表1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科润特包装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市科润特包装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5764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