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消除COG组分不稳定性对发动机影响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356212.3 | 申请日: | 2014-07-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651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26 |
| 发明(设计)人: | 何海斌;吴锋;姚栋伟;陈科平;刘晓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 主分类号: | F02D41/04 | 分类号: | F02D41/04;F02D19/02 |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杜军 |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消除 cog 组分 不稳定性 发动机 影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发动机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消除COG组分不稳定性对发动机影响的方法。适用于目前由汽油机改装的COG发动机,可以实现当COG组分变化时,发动机通过调整燃气喷射,实现快速而准确的最优控制。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其巨大的能源消耗已威胁到国家的能源供应安全,同时,排放的大量尾气也直接威胁到了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清洁车用代用燃料已成为各国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中醇类燃料和气体燃料是应用最广的代用燃料,但相比于醇类燃料,气体燃料在资源、经济、排放、安全等诸多方面占有巨大优势,是目前汽车的首选代用燃料。结合我国国情,COG是一种理想的清洁代用燃料。
目前,COG发动机是在汽油机的基础上直接改进的,保留了汽油机的控制策略,即根据节气门开度、进气压力及发动机转速等工况参数查找MAP图,决定燃料的喷射脉宽与点火提前角。在该控制策略中,空燃比、点火提前角等参数可通过闭环反馈控制,实现在较小范围内的精确控制,但其控制速度有限,不适用于参数变化巨大的情况。在实际情况中,COG各组分含量与炼焦用煤质量和焦化过程条件密切相关,具有很大的企业、地域和生产批次差异性。COG组分的不稳定性,将导致实际空燃比与燃烧特性的巨大变化,使内燃机控制系统目标空燃比与点火提前角不始终具有最优性,从而严重影响了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运行性等各项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消除COG组分不稳定性对发动机影响的方法。采用一种组分固定的COG作为标准气,通过实验,对发动机各个控制参数进行标定,实现最优控制。外接小罐H2、CH4与CO标准气,当COG组分改变时,通过安装在COG车用气罐内的温度、压力、气体密度传感器测量当前气体的温度、压力与密度,通过H2、CH4与CO传感器检测实际COG各组分的体积分数,并通过计算得到实际COG各组分的质量分数,通过与标准COG的各组分质量分数相对比,选择控制策略。根据发动机工况,分别控制实际COG、H2、CH4与CO的喷射量,使燃气混合气尽可能接近标准COG,实现COG发动机燃烧的最优控制。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发明是一种消除COG组分不稳定性对发动机影响的方法,其步骤是:
第一步:选取一种组分固定的COG作为标准气,其H2、CH4与CO的质量分数分别为与massfractionCO,通过实验等方法,对发动机各控制参数进行标定,实现最优控制。
第二步:通过安装在COG气罐内的H2、CH4与CO传感器,测量实际COG上述三种组分的体积分数与molefraction'CO,并通过温度、压力、气体密度计测量当前气体的温度T、压力p和密度ρ。
第三步:根据上述参数,计算实际COG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与massfraction'CO,根据当前工况的进气量ma、空燃比α,以及标准COG与实际COG的各组分质量分数,通过COG组分修正算法,计算实际COG、H2、CH4与CO的喷射量,实现COG发动机燃烧的最优控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通过COG组分修正算法,对各组分进行修正,而不是通过闭环反馈控制对空燃比、点火提前角等参数进行修正,提高了COG组分改变时发动机自适应控制的速度。
(2)本发明通过修正组分,尽可能模拟标准COG,消除了组分变化对空燃比、燃烧特性等的影响,可实现最优控制。
(3)本发明提出的控制方法在所有工况下都能执行,时刻保证发动机的最优控制,进而保证发动机运行的各项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本发明的COG发动机控制框图。
图2是一种消除COG组分不稳定性对发动机影响的方法中组分修正算法的主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采用本发明的COG发动机控制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5621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