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中药残渣发泡缓冲包装材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52036.6 | 申请日: | 2014-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094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2 |
发明(设计)人: | 鄂玉萍;崔志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L97/02 | 分类号: | C08L97/02;C08L3/02;C08J9/00;B65D65/38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林怀禹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药 残渣 发泡 缓冲 包装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孔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中药残渣发泡缓冲包装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物流的进步,各种电子电器产品越来越普及,对产品缓冲包装材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缓冲材料的种类很多,泡沫塑料凭借价格和缓冲性能上的优势一度成为广泛使用的缓冲材料,但却因难降解、污染环境等瓶颈问题而与“绿色、环保”新理念背道而驰。严重的环境问题迫使人们把目光转移到环保型缓冲包装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上。
植物纤维发泡缓冲材料是一种新型的环保型缓冲包装材料,目前国内外对以植物纤维为原料的发泡材料的研究多为纸浆纤维、竹纤维或农作物秸秆纤维等的发泡材料。发泡方法大多数是使用化学发泡剂进行发泡。目前对于植物纤维发泡材料的工艺主要有两种:使用化学发泡剂进行发泡的制备工艺和不使用化学发泡剂进行发泡的制备工艺。
中药残渣常常被作为生活垃圾而丢弃,一直未得到很好的利用。但中药残渣中含有大量的植物纤维,若能以中药残渣纤维为原料制作发泡缓冲材料将有利于其合理利用,变废为宝,使用中药残渣作为原料,也将降低原料成本,更有利于其推广。但目前以中药残渣纤维为原料的植物纤维发泡材料的研究尚少,且目前大多数植物纤维发泡均采用化学发泡剂,利用水蒸气发泡的研究也比较缺乏。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植物纤维发泡过程中使用化学发泡剂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药残渣发泡缓冲包装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以水蒸气为发泡剂,绿色环保。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其组份按重量比计为:中药残渣为10-15份,淀粉为7-15份,水为11-22份;该方法的步骤如下:
1)中药残渣纤维与粘结剂混合
中药残渣进行烘干处理,将其粉碎后使用100目的筛网过筛后为中药残渣纤维;淀粉加水配置成淀粉溶液后,边加热边搅拌在65~85℃下进行糊化后制得的胶状物为粘结剂;
2)冷冻处理
将步骤1)混合均匀的中药残渣纤维和粘结剂倒入模具中,连同模具一起放入冷冻室在-15~-24℃下进行冷冻处理,直到完全冰冻;
3)水浴发泡
将步骤2)经冷冻处理的混合物连同模具一起在95~100℃水浴温度下发泡100~120min,使上述混合物发泡成中药残渣发泡缓冲包装材料的半成品;
4)烘箱干燥
将步骤3)中药残渣发泡缓冲包装材料的半成品从模具中取出,并通过烘箱在60~80℃下干燥至恒重,即得中药残渣发泡缓冲包装材料成品。
所述中药残渣是制药厂经过提取或中药店经过熬煮篦出药汤后得到的各味中药残渣的混合物。
所述淀粉为小麦淀粉、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红薯淀粉、木薯淀粉的一种或任意几种混合物。
与背景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采用中药残渣为主要原料、以糊化淀粉为粘结剂,采用冷冻处理后水浴发泡的工艺生产中药残渣发泡缓冲包装材料是一种全新的工艺和方法,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料是制药厂或中药店废弃的中药残渣,价格低廉,废物利用,生产过程中不添加化学发泡剂,对环境无污染,产品的承载和静态缓冲性能优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制备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材料的表观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将中药残渣制成中药残渣纤维,淀粉加水糊化制成呈胶状的粘结剂,中药残渣纤维和粘结剂的混合物,经冷冻处理、水浴发泡、烘箱干燥后,制得本发明的一种中药残渣发泡缓冲包装材料。
上述冷冻处理的目的是使纤维孔隙间的水结成冰,将纤维孔隙“固定”下来,形成更加有序稳定的纤维网络,从而在发泡过程中能够好地释放出气体,在中药残渣发泡缓冲包装材料成品内部形成更致密均匀的气孔。
水浴发泡的目的是使中药残渣发泡缓冲包装材料半成品在加热发泡过程中,利用水蒸气的热量将纤维孔隙中的冰迅速气化,当水蒸气从纤维孔隙中逸出后,就留下许多的“空洞”,从而保证中药残渣发泡缓冲包装材料成品内部气泡孔均匀地分布。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理工大学,未经浙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5203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