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温管路用弹性穿舱件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44071.3 | 申请日: | 2014-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128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17 |
发明(设计)人: | 何海洋;彭云飞;曹为午;黄亚农;周福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L5/00 | 分类号: | F16L5/00;F16L5/02;F16F1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仇蕾安;李爱英 |
地址: | 43006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温 管路 弹性 穿舱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用管路附件,尤其涉及应用于船舶建造领域的一种弹性穿舱件,属于管路振动噪声控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对于大型船舶,系统管路中存在大量高温高压管路,在管路穿过舱壁、甲板或舱柜时,为了保持舱壁的强度、密封性、耐高温高压和管路的维修性,通常采用穿舱件的方式。由于高温高压管路的高温特性,普通的减振材料在这个温度下热老化速度加快,强度急剧下降,无法适应高温特性要求,因此管路在穿舱时只能将穿舱件刚性焊接在舱壁上,穿舱件两端连接高温高压管路。此种连接方式管壁结构振动及流体介质的脉动激励会传递至舱壁,另外,管路均连接机械设备,机械设备自身振动也会通过与舱壁连接的管路传递到舱壁,对船舶的减振降噪产生不利影响。
由此可见,目前的高温管路穿舱方式没有较好解决管壁结构振动及流体介质脉动向舱壁传递问题,缺乏一种既能满足高温高压管路的隔振要求,又能满足舱壁的强度、密封性、可靠性等要求的弹性穿舱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温管路用弹性穿舱件,能解决高温管路穿舱的隔振问题,同时又能满足舱壁的强度、密封性、可靠性等要求。
一种高温管路用弹性穿舱件,包括焊接法兰、内管、金属波纹管和螺纹法兰;
所述内管的外圆周面上设有两个径向的限位凸台,一端的外圆周面上加工有螺纹段,螺纹段起于内管的端面,止于限位凸台的台阶面;
所述金属波纹管的外形为纺锤形结构,直径最大处的内外圆周面为平面结构;
其整体连接关系为:金属波纹管的两端分别焊接在内管两个限位台阶相对的台阶面上,内管的一端与焊接法兰焊接,另一端与螺纹法兰螺纹连接,金属波纹管的直径最大处与舱壁的过孔焊接。
进一步的,为了保证螺纹法兰与内管螺纹连接的可靠度,其配合的螺纹采用梯形螺纹;
进一步的,为了保证穿舱件的焊接强度,还包括一个焊接环,焊接环的内外圆周面分别与金属波纹管的直径最大处和舱壁的过孔焊接。
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高温管路用弹性穿舱件将船舶高温管路与舱壁的刚性连接变为弹性连接,它隔振性能优于传统的管路系统穿舱件,能够有效隔离高温管路振动噪声向舱壁的传递,提高了船舶的减振降噪性能。
2.本发明的管路弹性穿舱件中采用了金属波纹管,将金属波纹管的耐高温特性和隔振性能充分结合在一起,使穿舱件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本发明的内管两端分别连接焊接法兰和螺纹法兰,整体结构紧凑、安装拆卸方便,提高了工人施工、维修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高温管路用弹性穿舱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焊接法兰、2-内管、3-金属波纹管、4-焊接环、5-螺纹法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如附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温管路用弹性穿舱件,一种高温管路用弹性穿舱件,包括焊接法兰1、内管2、金属波纹管3、焊接环4和螺纹法兰5;
所述内管2的外圆周面上设有两个径向的限位凸台,一端的外圆周面上加工有螺纹段,螺纹段起于内管2的端面,止于限位凸台的台阶面;
所述金属波纹管3的外形为纺锤形结构,直径最大处的内外圆周面为平面结构;
其整体连接关系为:金属波纹管3的两端分别焊接在内管2两个限位台阶相对的台阶面上,内管2的一端与焊接法兰1焊接,另一端与螺纹法兰5螺纹连接,焊接环4的内外圆周面分别与金属波纹管3的直径最大处和舱壁的过孔焊接。
进一步的,为了保证螺纹法兰5与内管2螺纹连接的可靠度,其配合的螺纹采用梯形螺纹;
工作原理:穿舱件工作时,作用于整个穿舱件的压力有管内流压力和隔舱压力,管内流压力由内管2承担,内管2两端的焊接法兰1和螺纹法兰5与系统管路采用螺栓连接,并用密封垫密封,实现内管2与系统管路的密封;隔舱压力主要由金属波纹管3、内管2和焊接环4之间的焊接强度承担,借助金属波纹管3的弹性和耐高温性能实现对高温高压管路穿过舱壁引起振动的隔离。
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4407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层复合软管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船舶用电缆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