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悬架强度试验台架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41784.4 | 申请日: | 2014-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0341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9 |
发明(设计)人: | 李涛;卢海波;高峰;罗文;李开标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7/04 | 分类号: | G01M17/04 |
代理公司: | 上海波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64 | 代理人: | 蔡光仟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立柱 替代件 副车架 车轮 汽车悬架 作动器 强度试验台 方向调整 安装面 反力架 汽车副车架 横向位置 强度试验 需求选择 纵向位置 相对端 试验 悬架 疲劳 | ||
一种汽车悬架强度试验台架,包括框架、作动器、反力架及车轮替代件。作动器的两个相对端分别与反力架和车轮替代件相连。车轮替代件通过汽车悬架和副车架与框架相连。框架上设有调节立柱,汽车副车架固定至调节立柱和框架之间。调节立柱在框架上的位置可沿一第一方向调整,且副车架在调节立柱和框架上的固定位置可沿一第二方向调整。车轮替代件上设有朝向不同方向的多个安装面,作动器在不同的试验需求下固定至不同的安装面上。本发明通过调整调节立柱在框架上的横向位置和/或副车架在调节立柱和框架上的纵向位置来适应不同类型或尺寸的副车架,并可根据不同的试验需求选择车轮替代件的不同安装面,实现对不同悬架的疲劳强度和静强度试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试验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汽车悬架强度试验台架。
背景技术
汽车悬架主要包括减振器、弹性元件、导向机构等零部件,作为汽车行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起到传递车轮和车身之间的力和力矩以及缓冲不平路面引起的冲击力的作用,以保证汽车平顺行驶。当车辆达到一定的寿命时,悬架中的减振器、摆臂等零部件就可能发生疲劳断裂;当车辆遇到紧急制动、过坑、高速转弯等极限工况时,上述零部件也可能因强度不足而发生断裂。以上所述均影响到车辆行驶的安全性,故有必要对悬架进行疲劳强度及静强度试验,以验证其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悬架通常受到驱动力、行驶阻力、制动力、不平路面的冲击力等各种载荷,这些载荷可以简化为图1所示的受力模型。其中,驱动力Fa、制动力Fb、侧向力Fy在车辆的实际行驶过程中方向一致,上述几种力汽车两侧无相位差;在过坑、转弯等工况下车辆两侧悬架的受载不同,车轮垂直载荷Fz的相位相差180°。为了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对悬架进行的疲劳强度试验和静强度试验通常是模拟实车的安装和实际受力情况来进行试验。
本发明即提出了一种可用于进行悬架疲劳强度试验和静强度试验的汽车悬架强度试验台架。
发明内容
承上述,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适用于多种不同类型悬架的汽车悬架强度试验台架。
为达上述优点,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悬架强度试验台架,包括框架、作动器、反力架及车轮替代件,所述作动器位于所述框架的两侧,其两个相对端分别与所述反力架和所述车轮替代件相连,所述车轮替代件通过汽车悬架和副车架与所述框架相连;所述框架上设有调节立柱,所述汽车副车架用于固定至所述调节立柱和所述框架之间,所述调节立柱在所述框架上的位置可沿一第一方向调整,且所述汽车副车架在所述调节立柱和所述框架上的固定位置可沿一第二方向调整,通过调整所述调节立柱在所述框架上的位置和/或所述汽车副车架在所述调节立柱和所述框架上的位置来适应不同类型和/或尺寸的汽车副车架;所述车轮替代件上设有朝向不同方向的多个安装面,所述作动器在不同的试验需求下固定至不同的安装面上。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框架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架框和第二架框、以及沿第二方向设置的第三架框和第四架框,所述调节立柱设于所述第一架框和所述第二架框之间,且所述调节立柱和所述第一架框、所述第二架框、所述第三架框和所述第四架框四个架框上均设有多排通孔。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架框、第三架框和第四架框焊接成一个整体,所述第一架框可拆卸地固定至所述第三架框和所述第四架框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架框包括相互平行的两根第一杆柱及连接第一杆柱相对端的两根第一斜拉杆,所述第二架框包括相互平行的两根第二杆柱、连接第二杆柱对应端的两根第一连接杆、以及连接该两根第二杆柱相对端的两根第二斜拉杆,所述第三架框包括相互平行的两根第三杆柱、连接第三杆柱靠近所述第一架框的对应端的一根第二连接杆、以及连接第三杆柱相对端的两根第三斜拉杆,所述第四架框包括相互平行的两根第四杆柱、连接第四杆柱靠近所述第一架框的对应端的一根第三连接杆以及连接第四杆柱相对端的两根第四斜拉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4178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T型钢的制造方法和轧制设备组
- 下一篇:病毒纯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