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阻率可变导电胶无效
申请号: | 201410339741.2 | 申请日: | 2014-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595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24 |
发明(设计)人: | 扈献勇;李倩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倩楠 |
主分类号: | C09J161/28 | 分类号: | C09J161/28;C09J161/14;C09J9/02;C09J5/00;C08G8/28 |
代理公司: | 山东济南齐鲁科技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8 | 代理人: | 牛传凯 |
地址: | 250013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阻率 可变 导电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电胶,确切地说是一种电阻率可变导电胶。
背景技术
导电胶是一种固化或干燥后具有一定导电性能的胶黏剂,它通常以基体树脂和导电填料即导电粒子为主要组成成分, 通过基体树脂的粘接作用把导电粒子结合在一起,形成导电通路, 实现被粘材料的导电连接。目前导电胶存在下述缺点:1、导电胶中的导电粒子分布在胶体内,导电胶电阻率是恒定的,无法根据需要调整;2、导电粒子一般选用价格昂贵的银粉,原因为长时间使用后银粉氧化,氧化后的银粉为氧化银,氧化银为导体,导电能力不变;如采用价格低廉的铜粉,铜粉长期使用被氧化为绝缘的氧化铜,失去导电能力,因此铜粉使用时间短;3、在低温(低于-40℃)环境下,胶体会出现硬化,失去粘结力,导致出现断路;4现有的导电胶对线路断路连接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阻率可变导电胶,在涂抹过程为非导体、价格低廉、使用寿命长、耐低温等优点。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电阻率可变导电胶,该导电胶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间苯二酚110份、三聚甲醛124份、无水乙醇240份、聚乙烯醇缩丁醛15份、苛性钠250份、铜粉1800份、三聚氰胺甲醛树酯480份、(H2N-NH)2CO 50份、聚硅氧烷共聚物 50份、氢化牛油脂基二甲基苄基4份、壬基酚聚氧乙烯醚4份、N,N-双(2-棕榈-硬脂酰氧乙基)氨基乙醇4份。
一种电阻率可变导电胶的制备方法: ①改性酚醛树脂的制备:将间苯二酚110份、三聚甲醛24份、无水乙醇240份一次加入至容器中,搅拌使原料溶解,加15份聚乙烯醇缩丁醛,在70-75℃下继续搅拌1.5h,再于75-80℃下搅拌1.5h,得到改性酚醛树脂; ②将铜粉1800份加入至三聚氰胺甲醛树酯480份,充分搅拌均匀,再将步骤①制备的改性酚醛树脂、三聚甲醛100份、苛性钠250份、铜粉1800份、三聚氰胺甲醛树酯480份、(H2N-NH)2CO 50份、聚硅氧烷共聚物 50份、氢化牛油脂基二甲基苄基4份、壬基酚聚氧乙烯醚4份、N,N-双(2-棕榈-硬脂酰氧乙基)氨基乙醇4份加入,混合均匀即得。
一种电阻率可变导电胶使用方法:将导电胶涂抹至粘结面,涂抹后将连接物之间的导电胶进行挤压,挤压至薄膜即可。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所述的导电胶中,铜粉外周包裹一层三聚氰胺甲醛树酯形成绝缘的微囊体,涂抹完毕后进行加压挤压,将微囊体破裂,铜粉露出从而实现导电,随着压力增加,电阻率降低,根据需要调整电阻率;(H2N-NH)2CO的存在,有效将氧气清理,化学反应为:(H2N-NH)2CO+2O2=2N2+3H2O+CO2,从而使铜粉不会被氧化,有效降低制备成本,提高使用寿命;聚硅氧烷共聚物的存在,使本发明在低温下不会发生固化,能够在极寒条件下使用,试验证明其使用温度为-80-100℃。本发明各组分相互相同,凝结速度快,能够迅速进行粘合。对线路断路连接时,将本发明涂抹时连接片上,连接片与断路两端连接,再缠绕绝缘胶带即可,使用方便,黏贴牢固,能够控制电阻率。
附图说明:图1本发明粘合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是沿图1的A-A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挤压力和电阻率曲线图。
附图标记:1承接座2支撑座 3连接片 4连接孔 5电推杆 6电阻测量仪 7压头 8配合槽 9夹头 10胶层。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一种电阻率可变导电胶,该导电胶是由以下原料组成:间苯二酚110g、三聚甲醛124g、无水乙醇240g、聚乙烯醇缩丁醛15g、苛性钠250g、铜粉1800g、三聚氰胺甲醛树酯480g、(H2N-NH)2CO 50g、聚硅氧烷共聚物 50g、氢化牛油脂基二甲基苄基4g、壬基酚聚氧乙烯醚4g、N,N-双(2-棕榈-硬脂酰氧乙基)氨基乙醇4g。
实施例二
一种电阻率可变导电胶,该导电胶是由以下原料组成:间苯二酚55g、三聚甲醛62g、无水乙醇120g、聚乙烯醇缩丁醛7.5g、苛性钠125g、铜粉900g、三聚氰胺甲醛树酯240g、(H2N-NH)2CO 25g、聚硅氧烷共聚物 25g、氢化牛油脂基二甲基苄基2g、壬基酚聚氧乙烯醚2g、N,N-双(2-棕榈-硬脂酰氧乙基)氨基乙醇2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倩楠,未经李倩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3974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