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土壤湿度计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36780.7 | 申请日: | 2014-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898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8 |
发明(设计)人: | 张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百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3/04 | 分类号: | G01N13/04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吴宝根 |
地址: | 200233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土壤 湿度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土壤湿度计。
背景技术
土壤湿度决定农作物的水分供应状况。土壤湿度过低,形成土壤干旱,光合作用不能正常进行,降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严重缺水导致作物凋萎和死亡。土壤湿度过高,恶化土壤通气性,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使作物根系的呼吸、生长等生命活动受到阻碍,从而影响作物地上部分的正常生长,造成徒长、倒伏、病害滋生等。农作物对土壤水分的吸收主要在根尖进行,主要动力是根尖细胞液的浓度差,也就是渗透压。
传统测量土壤湿度的方式有多种,但本质上都是测量土壤中含水量有多少。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即便所测量的土壤湿度准确,但受制于土粒吸附力、毛管力和重力等因素制约,土壤湿度并不能准确反映作物对土壤的需水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现在土壤湿度测量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土壤湿度计,可以直接测量作物根部渗透压的土壤湿度计,这种湿度计结构简单,成本低廉,适用于大面积作物栽培过程中对土壤湿度的监测。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土壤湿度计,包括密封腔体、两组纤维管束、两部分半透膜、盐离子溶液、湿度敏感性油墨和透明塑料;筒状纤维管束贴合于密封腔体顶部和上部内侧壁,筒状纤维管束底部为敞开;筒状纤维管束桶内侧壁贴合一层第二部分半透膜;筒状纤维管束顶部有湿度敏感性油墨;密封腔体顶部采用透气的透明塑料,可以肉眼直接识别湿度敏感性油墨;密封腔体中有柱状纤维管束,从密封腔体内腔上半部一直延伸到密封腔体外,延伸到密封腔体外的柱状纤维管束插入土壤,密封腔体内的柱状纤维管束与筒状纤维管束不接触;柱状纤维管束外侧贴合第一部分半透膜,半透膜超出柱状纤维管束顶部,直到筒状纤维管束顶部,半透膜下端与密封腔体底部保持距离,不接触,在第一部分半透膜与密封腔体内壁之间充满有渗透压的盐离子溶液。
所述湿度敏感性油墨可由电阻式湿度传感器代替。
所述半透膜为盐离子溶液中的水分可以自由流动,但盐离子无法穿透的半透膜。所述两部分半透膜在密封腔体内在高度上相对重叠为密封腔体的1/3区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一种土壤湿度计,通过根部细胞内与外界的渗透压的差来实现的对土壤湿度的监测,本发明土壤湿度计可以真实灵敏的反映植物根部吸水的状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土壤湿度计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检测到干燥土壤时土壤湿度计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土壤湿度计剖视图,土壤湿度计为圆柱型结构,包括密封腔体6、两组纤维管束(1、2)、两部分半透膜(3、4)、盐离子溶液8、湿度敏感性油墨5和透明塑料7,筒状纤维管束2贴合于密封腔体6顶部和上部内侧壁,筒状纤维管束2底部为敞开;筒状纤维管束2桶内侧壁贴合一层半透膜4;筒状纤维管束2顶部有湿度敏感性油墨5;密封腔体6顶部采用透气的透明塑料7,可以肉眼直接识别湿度敏感性油墨;密封腔体6中有柱状纤维管束1,从密封腔体6内腔上半部一直延伸到密封腔体6外,柱状纤维管束1与筒状纤维管束2不接触;柱状纤维管束1外侧贴合半透膜3,半透膜3超出柱状纤维管束1顶部,直到筒状纤维管束2顶部,下端与密封腔体6底部保持距离,不接触,在半透膜3与密封腔体6内壁之间有盐离子溶液8。在有半透膜存在的情况下,盐离子溶液中的水分可以自由流动,但盐离子无法穿透半透膜(例如RO膜)。当两部分半透膜3,4之间的盐离子溶液液面降低后,会促使半透膜3内和密封腔体6内的盐离子溶液不断失水,甚至所有水分失去形成盐结晶。但盐结晶具有很强的吸收水分的作用,一旦两部分半透膜3,4内的盐离子溶液液面升高到该腔体范围内的时候,这些盐结晶,或者是高浓度的盐离子溶液会根据渗透压的差吸收3和6之间盐离子溶液的水分。直至渗透压重新达到平衡。故1、该区域不需要一直保持盐离子溶液,但需要一直保持盐离子的存在。2、两部分半透膜3,4重叠高度是为了满足区域内重新获得水分的需要,相对位置在上1/3区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百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百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3678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