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硬质合金在审
申请号: | 201410336632.5 | 申请日: | 2014-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968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发明(设计)人: | 匡永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匡永刚 |
主分类号: | C22C29/08 | 分类号: | C22C29/08;C22C1/0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3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硬质合金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硬质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是一种硬质合金材料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硬质合金在粉末冶金行业强磁性粉末的成型用模具、密封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但具有很高的硬度和耐磨性,而且可避免强磁性粉末成型时的粘模,提高密封环的抗腐蚀能力。现有的合金制造方法中,通过添加多种元素、借助深冷处理、时效处理提高合金的硬度和强度,但硬质合金进行深冷、时效处理等方式的效果还存在争议,对单重较大的产品也不适于或效果难以检测。中国专利申请“一种含钒的硬质合金及制备方法”(200810031230.9),合金中同时含0.5~3.0%的Cr3C2和0.3~2.5%的VC,采用真空干燥,烧结温度1430~1460℃,保温时间30~60分钟,并充入3~5MPa(等于30~50bar)高纯氩气,生产的产品硬度达到≥86HRA,抗弯强度≥3000MPa,密度13.60-14.60g/cm3。但该合金碳含量的控制难度较大,物料的一致性和压坯密度的均匀性难以保证,特别是大型制品(单重≥10Kg或直径≥150mm)容易出现裂纹、弯曲变形,不能保证大型制品的致密化和性能的均匀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含铬的硬质合金,组分简单,硬度高、耐磨性好、抗腐蚀能力强,制备方法不仅能制备一般规格合金,同时能满足大型合金的制备及其性能要求。
本发明的硬质合金,以碳化钨为主要组分,其成份及重量百分比为:
镍:6%~18%碳化铬:0.5%~1.5%碳化钨:余量。
作为改进,该合金的成份及重量百分比为:镍:8%~15%碳化铬:0.5%~1.0%碳化钨:余量。
作为进一步改进,该合金的成份及重量百分比为:镍:11%碳化铬:0.75%碳化钨:余量。
本发明的硬质合金的制备方法,包括原料配制、湿磨、干燥、压制、烧结等工序,原料成分及重量百分比为镍粉8%~15%,碳化铬粉0.5%~1.5%,碳化钨粉余量;原料配制时加入成型剂。
干燥工序采用喷雾干燥,干燥温度为90~100℃。
烧结采用脱蜡烧结一体化工艺,炉温在25~45小时内升温至450℃~550℃,完成成型剂脱除,并通入露点-60℃的氢气;然后在7~9小时内再升温至产品出现液相,此阶段炉内压力≤0.8mbar;出现液相后再向炉内充入40~80mbar、体积百分比≥99.99%的高纯氩气,1~2小时升温至最终烧结温度1460~1480℃,保温30~60分钟后再通入50bar、体积百分比≥99.99%的高纯氩气,继续保温30~60分钟后冷却。
除硬质相碳化钨、粘结相镍,原料中仅添加了Cr3C2,而Cr3C2在合金粘结相中大量互溶,与碳含量高低无关,因此合金中碳含量控制较容易,确保性能和尺寸及精度,同时其加量较低,不影响合金的强度和孔隙度。使用封闭式的喷雾干燥最大程度的避免了杂质进入物料,同时提高了物料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保证了压制时装料均匀和压坯密度的均匀。利用脱蜡烧结一体炉,采用脱蜡烧结一体化工艺,可保证成型剂的均匀脱除,最大程度的提高了碳含量的控制精度和均匀性,使产品的弯曲变形小,性能均匀。当然也可以采用钟罩炉完成型剂脱除后再装入过压炉烧结,还可以在一体炉内完成成型剂脱除和预烧后冷却至室温、进行一些机械加工后再装入过压炉烧结。慢速升温避免了产品在成型剂脱除和烧结过程产生裂纹;最终烧结温度下保温、通入高纯氩气,保证产品得到充分的烧结,表面和心部性能达到一致;成型剂脱除阶段通入氢气避免了毛坯在成型剂脱除过程中增氧;出现液相阶段炉内压力≤0.8mbar避免了成型剂脱除完成后毛坯表层损碳,出现液相后通入40mbar氩气避免了产品中镍相的蒸发损失,而达到最终烧结温度后通入50bar氩气促进了烧结过程中的液相流动,提高产品致密化、硬度和强度。
采用本发明的制备方法获得的合金,碳梯度控制在0.03%以内,控制精度高,无烧结裂纹现象,弯曲变形小,性能均匀,洛氏硬度≥87HRA,抗弯强度≥3000MPa,密度14.10~14.80g/cm3,磁力0KA/m,钴磁≤0.1%。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制备单重50Kg硬质合金(外径411mm),成分及重量百分比为:镍:12%,碳化铬:1.2%,碳化钨:余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匡永刚,未经匡永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3663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