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释放型电磁铁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36121.3 | 申请日: | 2014-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7914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4 |
发明(设计)人: | 滨野惠太;森贡;高桥和希;甲斐孝幸;塚本龙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H71/32 | 分类号: | H01H71/32;H01H6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2 | 代理人: | 何立波;张天舒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释放 电磁铁 装置 及其 制造 方法 | ||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释放型电磁铁装置中,磁轭配置有柱塞贯通侧磁轭体、中央侧磁轭体、永磁铁侧磁轭体而构成,其中,在磁轭的内部空间中收容所述线圈架、所述电磁线圈、所述传递轭、所述永磁铁,所述柱塞贯通侧磁轭体位于所述线圈架的所述第1线圈架框体侧,并具有与所述线圈架的通孔连通的通孔,所述中央侧磁轭体从所述柱塞贯通侧磁轭体向所述永磁铁侧分别进行了弯折,所述永磁铁侧磁轭体从所述中央侧磁轭体向所述线圈架的通孔中心侧分别弯折而与所述永磁铁抵接,并且两端面形成磁轭闭合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例如配线用断路器、漏电断路器等电路断路器的跳闸装置而使用的释放型电磁铁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配线用断路器、漏电断路器等电路断路器的结构如下:在该电路断路器所连接的电路中发生短路或者漏电等时,跳闸机构基于检测到短路或者漏电等而产生的跳闸信号,自动地跳闸并将上述的电路切断。上述电路断路器具有释放型电磁铁装置,该释放型电磁铁装置具有基于跳闸信号而通电的电磁线圈、以及在该电磁线圈通电时被释放而进行移动的柱塞,通过该释放型电磁铁装置的柱塞的移动使跳闸机构跳闸而切断电路。
释放型电磁铁装置由电磁线圈、磁轭、永磁铁、柱塞以及释放弹簧等构成。柱塞通过永磁铁而吸附并保持在磁轭上,但同时,释放弹簧向将吸附解除的方向预紧。在通常状况下,由于永磁铁的吸引力超过释放弹簧的预紧力,因此柱塞被吸附保持,但在检测出跳闸信号时,以减弱永磁铁的磁力的极性在电磁线圈上流过电流,如果吸引力小于释放弹簧的预紧力,则柱塞利用释放弹簧的力而与磁轭分离,进行电路断路器的跳闸动作。
当前,作为在电路断路器中使用的释放型电磁铁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图18中进行了公开。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下述释放型电磁铁装置,其利用端部磁轭将主磁轭的开口端闭塞。基于图18的剖面图对上述释放型电磁铁装置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在图18中,磁轭1由下述部分构成:底部侧磁轭体1a,其保持永磁铁2;主磁轭1c,其从该底部侧磁轭体1a弯折并具有开口端1b;以及端部磁轭1d,其对主磁轭1c的开口端1b进行闭塞。通过在底部侧磁轭体1a和主磁轭1c内收容永磁铁2、传递轭3、线圈架5和第1插入管6之后,利用端部磁轭1d将主磁轭1c的开口端1b闭塞,从而由端部磁轭1d、主磁轭1c、底部侧磁轭体1a构成磁轭1,其中,线圈架5在中央部5a具有通孔5b,在第1线圈架框体5c和第2线圈架框体5d之间的所述中央部5a的外周面安装电磁线圈4,第1插入管6插入至线圈架5的通孔5b中。
在线圈架5的第2线圈架框体5d的内周侧形成切槽部5e,第1插入管6的一侧6a向径向外侧弯折而与线圈架5的第2线圈架框体5d的切槽部5e卡合,使得第1插入管6不会从线圈架5脱落。第1插入管6的另一侧6b以与线圈架5的第1线圈架框体5c相比不会向轴向外侧伸出的方式进行配置。
在端部磁轭1d的中央部设置有轴衬部1d2,其具有与第1插入管6的内径为相同直径或者稍大直径的通孔1d1。将柱塞7从其一侧7a插入至端部磁轭1d的轴衬部1d2的通孔1d1、第1插入管6的内周侧,柱塞7的第1插入部7b可沿轴向在第1插入管6内移动。
柱塞7的第2插入部7c位于端部磁轭1d的轴衬部1d2的通孔1d1中,其直径构成为比第1插入部7b的直径小的直径。柱塞7的另一侧7d的直径构成为比第2插入部7c直径更小的直径。在柱塞7的另一侧7d和柱塞7的第2插入部7c之间构成有台阶部7e。在柱塞7的第2插入部7c的外周面嵌合插入第2插入管8,形成为可沿轴向在端部磁轭1d的轴衬部1d2的通孔1d1内移动。
第2插入管8的一侧8a在柱塞7的一侧7a利用永磁铁2的吸引力而与传递轭3抵接时,处于不与第1插入管6的另一侧6b抵接的位置处,并且,第2插入管8的另一侧8b以沿着在柱塞7的另一侧7d和柱塞7的第2插入部7c之间所构成的台阶部7e的方式向柱塞7的另一侧7d的外周面侧弯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361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