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掺混肥中添加腐植酸和硅酸钠的生产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410335892.0 | 申请日: | 2014-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510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9 |
发明(设计)人: | 戴承继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辉隆集团五禾生态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C05G3/04 |
代理公司: | 安徽信拓律师事务所 34117 | 代理人: | 娄尔玉 |
地址: | 233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掺混肥中 添加 腐植酸 硅酸钠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肥料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掺混肥中添加腐植酸和硅酸钠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在水稻作物生长过程大量和长期使用掺混肥,会降低水稻的抗逆能力,包括抗病虫、抗倒伏、抗寒、抗旱等,致使水稻减产和产品品质降低;同时也会造成土壤酸化和板结,肥力下降;另外肥料中的重金属富集也会造成食品安全隐患。因此,解决农业用地的土壤酸化板结,肥力下降,以及重金属(铅Pb、汞Hg、砷As、镉Cd、铬Cr)富集造成食品安全的严重问题,是农业生产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硅酸钠不仅能增强水稻的抗逆能力、提高光合作用、防止作物早衰、提高施肥效益、减少面源污染,并且符合水稻的需肥特点。而腐植酸不仅能够增强农作物的生理活力、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改善农产品质量,并且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保氮、增磷,活化钾和微量元素,强化养分的吸收。在作物的全生育期内,可持续不断地提供给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后期不易脱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且能有效提高水稻产量的掺混肥中添加腐植酸和硅酸钠的生产方法。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掺混肥中添加腐植酸和硅酸钠的生产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将腐植酸加入到转鼓蒸汽造粒机中造粒,同时喷入硅酸钠水溶液;
(2)将步骤(1)制备的物料颗粒加入到烘干机中烘干,然后经冷却机冷却;
(3)将步骤(2)制备的腐植酸与硅酸钠颗粒、掺混肥原料通过自动配料机计量配料;
(4)将上述所有物料加入到滚筒筛分机进行筛分,粒度直径为2-4mm的颗粒进行混合,将混合均匀的颗粒通过斗式计量包装秤进行计量包装,即得掺混肥成品。
所述硅酸钠水溶液的浓度为25%,加入比例为20%。
所述腐植酸与硅酸钠颗粒的加入比例为10%。
硅酸钠和腐植酸联合使用的作用机理如下:
硅酸钠(Na2O.nSiO2)为强碱弱酸盐,在水溶液中水解后呈弱碱性,pH值范围为9~10;腐植酸由黑腐酸、棕腐酸和黄腐酸组成,在酸性条件下,只有黄腐酸可溶解,在pH值9~10时,腐植酸可以完全溶解。
OH-+腐植酸(非水溶性)→腐植酸(水溶性)
硅酸钠水解产生的氢氧根离子能与土壤中的重金属铅Pb、汞Hg、砷As、镉Cd、铬Cr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沉淀。
Pb2++2OH-=Pb(OH)2↓(沉淀)
Hg2++2OH-=Hg(OH)2↓(沉淀)
Cd2++2OH-=Cd(OH)2↓(沉淀)
Cr3++3OH-=Cr(OH)3↓(沉淀)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在掺混肥中添加腐植酸和硅酸钠,不仅可以为水稻生长提供所需的氮、磷、钾养分、提供硅元素养分、提高腐植酸的生物活性,而且可以有效缓解水稻种植地的土壤酸化板结、肥力下降和重金属富集等问题;
(2)从掺混肥的生产工艺来看,在掺混肥的计量配料工艺中加入腐植酸与硅酸钠颗粒,操作简便;
(3)掺混肥中添加腐植酸和硅酸钠明显提高了水稻产量,增产率达到7.5%。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按照本发明的操作步骤进行掺混肥的制备:
(2)将腐植酸加入到转鼓蒸汽造粒机中造粒,同时喷入硅酸钠水溶液;
(2)将步骤(1)制备的物料颗粒加入到烘干机中烘干,然后经冷却机冷却;
(3)将步骤(2)制备的腐植酸与硅酸钠颗粒、掺混肥原料通过自动配料机计量配料;
(4)将上述所有物料加入到滚筒筛分机进行筛分,粒度直径为2-4mm的颗粒进行混合,将混合均匀的颗粒通过斗式计量包装秤进行计量包装,即得掺混肥成品。
其中,硅酸钠水溶液的浓度为25%,加入比例为20%;腐植酸与硅酸钠颗粒的加入比例为10%。
将本发明制备的掺混肥施加到稻田中,具体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辉隆集团五禾生态肥业有限公司,未经安徽辉隆集团五禾生态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3589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