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建筑小区下垫面雨水径流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34905.2 | 申请日: | 2014-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298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05 |
发明(设计)人: | 何强;柴宏祥;康威;江强;孔磊;郭路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E03F1/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大学专利中心 50201 | 代理人: | 唐开平 |
地址: | 重庆市沙***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建筑 小区 下垫面 雨水 径流 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雨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小区下垫面雨水径流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极端降雨有偏多偏强的趋势。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区内的不透水面积越来越大,雨水的下渗能力大幅度减小,势必造成地面径流的增大,给城市排水系统带来极大的考验,给城市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威胁。
已有的研究表明,以有机物及营养物质的含量指标衡量雨水和不同下垫面径流水质的优劣,其次序为: 天然降水>屋面径流>广场径流>路面径流。屋面雨水的水质是相对比较干净的,经过简单处理就可以直接利用。广场雨水、路面雨水受行人及车辆的影响,水质较差,尤其是路面初期径流,含有大量的有机化合物、金属、油类等。
传统的雨水处理方法是,将不同下垫面的雨水收集起来统一处理,忽视了不同下垫面雨水水质的差异性。目前,有些专利文献和文章提到,将不同下垫面上的雨水单独处理,处理后的雨水收集起来用于喷灌或继续净化,其缺点是:增加了雨水处理的流程和成本,不方便日常管理和维护。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建筑小区下垫面雨水径流处理系统,它根据不同下垫面的雨水水质不同进行分级处理,既能简化雨水处理系统的结构,又能延长雨水处理系统的使用寿命,降低雨水处理系统的运行和维护成本。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它包括雨水收集设施、初期径流处理设施、第一生物截流过滤设施、第二生物截流过滤设施、第三生物截流过滤设施和排水渠,所述雨水收集设施有路面明渠、广场管道和屋面雨落管,路面明渠连接初期径流处理设施的进水口,初期径流处理设施的出水口连接第一生物截流过滤设施的进水口;广场管道连接第二生物截流过滤设施的进水口;第一生物截流过滤设施和第二生物截流过滤设施的出水口与屋面雨落管一起,连接第三生物截流过滤设施的进水口,第三生物截流过滤设施的连接排水渠。
路面雨水由路面明渠经初期径流处理设施,去除大颗粒的悬浮物,经植物截流、下渗和过滤后溢流进入第一生物截流过滤设施处理;广场雨水由广场管道进入第二生物截流过滤设施,经过植物截流、下渗和过滤处理;路面雨水经过两级处理、广场雨水经过一级处理与屋面雨水结合,进入第三生物截流过滤设施,经植物截流、下渗和过滤处理,经排水渠排入下游水体或收集回用。各级生物截流下渗的雨水可补充地下水。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如下的优点:对不同下垫面的雨水分级处理,合理分配了各处理设施承载的负荷,既简化了雨水处理系统的结构,又延长了雨水处理系统的使用寿命,降低了雨水处理系统的运行和维护成本。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附图说明如下: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初期径流处理设施的剖面图;
图3为图1中生物截流过滤设施的的剖面图。
图1中:1.雨水收集设施;1a.路面明渠;1b.广场管道;1c.屋面雨落管;2.初期径流处理设施;3.第一生物截流过滤设施;4.第二生物截流过滤设施;5.第三生物截流过滤设施;6.排水渠;
图2中:21.沉砂井;22.砾石壁;23.浅草沟;23a.径流处理炉渣层;23b.径流处理细砂层23c.径流处理改良土壤层;23c.径流处理草坪;
图3中:7.生物截流过滤池;8.集水井;9.穿孔管;71.过滤池草坪;72.过滤池改良土壤层;73.过滤池细砂层;74.过滤池炉渣层;75.土工布;76.砾石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雨水收集设施1、初期径流处理设施2、第一生物截流过滤设施3、第二生物截流过滤设施4、第三生物截流过滤设施5和排水渠6,所述雨水收集设施1有路面明渠1a、广场管道1b和屋面雨落管1c,路面明渠1a连接初期径流处理设施2的进水口,初期径流处理设施2的出水口连接第一生物截流过滤设施3的进水口;广场管道1b连接第二生物截流过滤设施4的进水口;第一生物截流过滤设施3和第二生物截流过滤设施4的出水口与屋面雨落管1c一起,连接第三生物截流过滤设施5的进水口,第三生物截流过滤设施5的连接排水渠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3490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缫丝废水处理方法
- 下一篇:高浓度工业废水新型处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