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金融安全认证的移动互联网智能支付终端及支付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34768.2 | 申请日: | 2014-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2364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31 |
发明(设计)人: | 杨海波;徐志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金科联信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Q20/34 | 分类号: | G06Q20/34;G06Q20/38;G06Q20/40 |
代理公司: | 北京爱普纳杰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19 | 代理人: | 王玉松 |
地址: | 100098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金融 安全 认证 移动 互联网 智能 支付 终端 系统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金融安全认证的移动互联网智能支付终端,包括:通信模块用于接收来自客户端的金融IC卡的身份认证信息和交易信息;控制模块,用于接收并存储金融IC卡的身份认证信息和交易信息;显示模块,用于接收并显示金融IC卡的身份认证信息和交易信息并提示用户是否进行授权确认;输入模块,用于接收用户的授权指令或者取消交易指令,并将授权指令或者取消交易指令转发给控制模块;接触式读卡器,用于根据数字签名指令调用金融IC卡对交易信息进行数字签名,并将签名后的交易报文上报至网上银行以进行验证,并在验证成功后完成支付。本发明采用人机交互方式,提供身份认证和交易签名,同时提供基于网上银行的移动支付业务模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融安全认证和互联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金融安全认证的移动互联网智能支付终端、移动互联网智能支付系统和移动互联网智能支付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银行业务的迅猛发展,现代人的消费支付工具已经不局限于现金,而是扩展到银行卡、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等新兴支付工具上,而相应的支付设备从银行机具(ATM、POS)到各种网银支付终端,再到移动终端设备。从近半年的市场情况看,移动支付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正在形成下一个金融主战场。
但移动支付方式的增多,消费者支付场景的切换和银行卡信息的使用频率同样增加,导致支付安全问题出现的概率增大。例如,消费者在网上购物之后发现自己银行卡或账户里的钱被莫名其妙地转走。那么,移动支付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安全隐忧及技术保障问题,就越来越多的暴漏出来,阻碍了移动支付向更多应用领域的发展。
现有技术缺陷和不足如下:
(1)安全方面:
用户对安全的担忧无疑是移动支付的最大障碍,要实现移动支付的健康发展,“确保安全是关键”。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表示,央行正密切跟踪和不断研究移动支付市场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坚持鼓励创新,通过试点探索、规范和推动移动支付的发展,并逐步完善零售移动支付体系。目前移动支付产品,在安全方面都缺少有效地保障。
(2)技术方面:
我国金融领域开始以网上银行系统为基础,大力开展推广网络支付和网络金融服务,并采用数字证书和数字签名作为网上金融业务的安全凭据和手段。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和普及,电子支付和电子金融业务向移动设备转移。移动支付业务,分为远场支付和近场支付,目前开展支付业务有两点缺陷:
(a)基于传统金融磁条卡/IC卡的电子钱包QPass等支付方式,是离线的脱机消费,这种模式只限于离线的脱机小额消费。
(b)基于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采用二维码等技术手段,虽然是在线联机交易,但是目前都没有采用电子签名作为交易凭证,更没有采用专用支付安全认证设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至少解决所述技术缺陷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基于金融安全认证的移动互联网智能支付终端,该终端采用远程支付方式,通过与网银系统对接,通过转装完成支付交易。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移动互联网智能支付系统。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移动互联网智能支付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金科联信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金科联信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3476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