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岩土工程三轴压缩试验微摩擦荷载传力板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33749.8 | 申请日: | 2014-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898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8 |
发明(设计)人: | 程展林;王艳丽;潘家军;左永振;饶锡保;张伟;刘传庆;丁红顺;徐晗;江洎洧;黄斌;余盛关;丁遵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N3/02 | 分类号: | G01N3/02 |
代理公司: | 武汉楚天专利事务所 42113 | 代理人: | 孔敏 |
地址: | 430010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岩土 工程 压缩 试验 摩擦 荷载 传力板 | ||
1.一种岩土工程三轴压缩试验微摩擦荷载传力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圆形承载板(1),圆形承载板(1)的中心设有滑块止动棒(11),圆形承载板(1)沿圆周方向呈放射状均匀分布有六个第一矩形凹槽(2),相邻两个第一矩形凹槽(2)的中间设有第三矩形凹槽(4),第一矩形凹槽(2)与邻近的第三矩形凹槽(4)之间设有第二矩形凹槽(3),第一矩形凹槽(2)、第二矩形凹槽(3)以及第三矩形凹槽(4)分别对应地嵌入第一导轨(6)、第二导轨(7)、第三导轨(8),第一导轨(6)、第二导轨(7)、第三导轨(8)上均设置有弧形凹槽(9),弧形凹槽(9)里设有钢珠(10),第一导轨(6)、第二导轨(7)、第三导轨(8)上沿圆形承载板(1)的径向依次设有多圈滑块,多圈滑块与滑块止动棒(11)拼成一个直径比圆形承载板(1)略大的圆盘,滑块通过钢珠(10)可在第一导轨(6)、第二导轨(7)、第三导轨(8)上沿径向自由滑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岩土工程三轴压缩试验微摩擦荷载传力板,其特征在于:沿圆形承载板(1)的径向依次设有七圈滑块,由内至外分别由第一滑块(12)、第二滑块(13)、第三滑块(14)、第四滑块(15)、第五滑块(16)、第六滑块(17)、第七滑块(18)组成,第一滑块(12)与滑块止动棒(11)相邻,第一滑块(12)、第二滑块(13)、第三滑块(14)、第四滑块(15)、第五滑块(16)、第六滑块(17)、第七滑块(18)沿圆形承载板(1)的径向依次布置在第一导轨(6)上,并通过钢珠(10)在第一导轨(6)上沿径向自由滑动;第四滑块(15)、第五滑块(16)、第六滑块(17)、第七滑块(18)沿径向依次布置在第二导轨(7)上面,并通过钢珠(10)在第二导轨(7)上沿径向自由滑动;第二滑块(13)、第三滑块(14)、第四滑块(15)、第五滑块(16)、第六滑块(17)、第七滑块(18)沿径向依次布置在第三导轨(8)上面,并通过钢珠(10)在第三导轨(8)上沿径向自由滑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岩土工程三轴压缩试验微摩擦荷载传力板,其特征在于:第一滑块(12)沿环向均匀分布有6个,第二滑块(13)、第三滑块(14)沿环向均匀分布各有12个,第四滑块(15)、第五滑块(16)、第六滑块(17)、第七滑块(18)沿环向均匀分布各有24个,所有126个滑块与滑块止动棒(11)拼成一个圆盘,用于与试样直接接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岩土工程三轴压缩试验微摩擦荷载传力板,其特征在于:导轨(6、7、8)包括一截面为凸字形的导轨本体,导轨本体顶部间隔设有两个向下凹陷的弧形凹槽(9),每一弧形凹槽(9)内布满钢珠,导轨本体两侧一边为台阶面(19),另一侧台阶面竖直侧壁上设有滑槽(20);滑块(12-18)包括一扇形本体(21),扇形本体(21)下部设有竖直的第一滑条(22)和第二滑条(23),第二滑条(23)设有对应滑块上滑槽(20)的凸条(24),第一滑条(22)与台阶面(19)接触,第二滑条(23)的凸条(24)插入到导轨的滑槽(20)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岩土工程三轴压缩试验微摩擦荷载传力板,其特征在于:第一矩形凹槽(2)、第二矩形凹槽(3)以及第三矩形凹槽(4)均开设有螺栓孔(6),第一导轨(6)、第二导轨(7)、第三导轨(8)上对应设有固定孔,螺栓依次穿过导轨上的固定孔、凹槽上的螺栓孔(6)将导轨锁固于圆形承载板(1)。
6.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岩土工程三轴压缩试验微摩擦荷载传力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承载板(1)径向横截面直径为300mm,直接承受施加的轴向荷载,滑块止动棒(11)与滑块拼成的圆盘直径为320mm,用于与试样直接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未经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33749.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