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锌合金电连接器薄壁件压铸模具及电连接器薄壁件在审
申请号: | 201410331533.8 | 申请日: | 2014-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754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14 |
发明(设计)人: | 赖志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永泰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7/22 | 分类号: | B22D17/2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德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65 | 代理人: | 王琴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锌合金 连接器 薄壁 压铸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型薄壁件压铸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锌合金电连接器薄壁件压铸模具及以此制造的电连接器薄壁件。
【背景技术】
目前,薄壁微型锌合金主要指的是壁厚为0.1mm至0.5mm的锌合金产品,薄壁微型锌合金压铸件的充型速度一般是40m/s左右,在高压高速的作用下,金属液开始进入型腔是以喷射流充形,在填充过程中受到碰撞、摩擦、阻力等不断损耗时,喷射流变成压力流,因此,喷射流充填的部位比由压力流充填的部位的表面质量要好,而缺陷的产生,尤其是气泡易出现于压力流充填的部位。这类锌合金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极易出现气泡和欠铸等缺陷。因此合理的浇注工艺及模具设计对铸件成型有着重要的作用。锌合金压铸件最常见的缺陷是表面起泡、结构松散,从而导致强度降低、电导率下降,不能达到质量标准,致使产品不良率高,严重影响产品的正常生产。更为严重的是,某些缺陷在压铸件半成品中难以检查出来,而在其后的加工工艺中显露出来,如电镀中才会显露出来,这无疑给生产造成了更为严重的损失。
造成上述缺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现有技术中都采用内浇道垂直于模具型腔结构,认为这样金属液不存在水平分速度,因此在进入模具型腔时速度损失较小,充型条件更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了一种锌合金电连接器薄壁件压铸模具,其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有效减少金属液在充型过程中与空气混合,而产生的涡流、卷气进而使产品充型完整,表面气泡和流纹减少,表面光洁度提高,产品合格率提高的特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锌合金电连接器薄壁件压铸模具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直浇道、横浇道、内浇道和模具型腔,内浇道与模具型腔之间通过内浇口连通,直浇道、横浇道、内浇道和内浇口的横截面面积沿金属液流动方向逐渐缩小,金属液通过内浇道进入模具型腔的方向与内浇口所在平面之间设置有30度至45度锐角的射流角度,且内浇道中的金属液的入射位置邻近模具型腔的后端面。
优选地,金属液通过内浇道进入模具型腔的方向与内浇口所在平面之间设置有30度至40度锐角的射流角度。
优选地,横烧道与内烧道连接处设置为R角,R角的半径为10mm至15mm。
优选地,内浇口的中点到模具型腔的后端面的距离为2mm至3mm。
优选地,内浇口的中点到模具型腔的后端面的距离为2.5mm。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薄壁件,该电连接器薄壁件通过上述的锌合金电连接器薄壁件压铸模具制造而成。
优选地,所述电连接器薄壁件的薄壁厚度为0.1至0.5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锌合金电连接器薄壁件压铸模具结构,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在浇道中,金属液通过内浇道进入模具型腔,是呈一定角度的,而不是直角射入,金属液进入模具型腔的射流角度,使其在30度至45度之间,金属液进入模具型腔的方向是受控制的,进而有效控制熔融金属液通过浇注系统进入模腔的流动过程,减少其与空气混合的程度,使得金属液在模具中整体充填良好,降低了锌合金薄壁件产品表面起泡、表面流纹、结构松散、强度低、电导率下降的比例,提高产品的合格率,适于成型薄壁厚度0.1至0.5mm的电连接器薄壁壳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锌合金电连接器薄壁件压铸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锌合金电连接器薄壁件压铸模具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直浇道4、横浇道3、内浇道5和模具型腔1,内浇道5与模具型腔1之间通过内浇口2连通,直浇道4、横浇道3、内浇道5和内浇口2的横截面面积沿金属液流动方向逐渐缩小。增大金属液的流速,使得靠近内浇口2的金属液流速达到充型良好所要求的流速。金属液通过内浇道5进入模具型腔I的方向与内浇口2所在平面之间设置有30度至45度锐角的射流角度,且内浇道5中的金属液的入射位置邻近模具型腔1的后端面。配合入射角度,便于模具充型完整。
其中,横浇道3与内浇道5连接处设置为R角,R角的半径为12mm。R角使得金属液在浇道内流动顺畅,从横浇道3平顺的过渡到内浇道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永泰电子(东莞)有限公司,未经永泰电子(东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3153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呼救设备、电子呼救系统及智能呼救方法
- 下一篇:一种图书馆自助还书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