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探测-显示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31231.0 | 申请日: | 2014-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164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9 |
发明(设计)人: | 刘娟;韩剑;姚新程;王涌天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3/14 | 分类号: | A61B3/14;A61B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郝瑞刚 |
地址: | 100081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视网膜 光学 相干 层析 探测 显示 系统 | ||
1.一种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探测-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光路通道、第二光路通道、第三光路通道、第四光路通道;
其中,第一光路通道包括:
微显示器(1);
准直透镜组(2),微显示器(1)发出的光经过准直透镜准直;
第一输入衍射光学元件(3),位于光波导(4)输入端表面,准直后的光进入第一输入衍射光学元件(3)被耦合;
光波导(4),被耦合后的光进入光波导(4)中,进行全反射传播;
第一输出衍射光学元件(5),位于光波导(4)输出端表面,全反射传播的光经过第一输出衍射光学元件(5)耦合输出被人眼接收;
第二光路通道包括:
红外激光源(6),发射相干红外光束;
分光棱镜(7),相干红外光束经过分光棱镜(7)后分为参考光和信号光两束;
平面镜(8),参考光经过平面镜(8)后被反射回到分光棱镜(7)处;
第二输入衍射光学元件(9),位于光波导(4)表面,信号光进入第二输入衍射光学元件(9)被耦合进入光波导(4),进行全反射传播;
第二输出衍射光学元件(10),位于光波导(4)输出端表面,全反射传播的相干红外光束经过第二输出衍射光学元件(10)耦合出光波导(4),进入人眼;
探测器(11),进入人眼的相干红外光束被眼底视网膜散射后根据光路可逆原理,信号光将按上述路径返回,在分光棱镜(7)处与被平面镜(8)反射的参考光干涉,并被探测器(11)接收;
第三光路通道包括:
光波导(4)、第一输出衍射光学元件(5)、第二输出衍射光学元件(10);
外界光线透过光波导、第一输出衍射光学元件(5)、第二输出衍射光学元件(10)进入人眼。
第四光路通道包括:
红外发光二级管(12),发出的光照射在人眼表面,散射后被红外相机(13)接收;
红外相机(13),接收散射后的光获得瞳孔及人眼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探测-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入衍射光学元件(3)、第一输出衍射光学元件(5)为体全息光栅,其布拉格波长与微显示器(1)的光源的中心波长相匹配,位于光波导(4)表面;
所述平面镜(8)为红外选择反射镜,反射波长与红外激光源(6)发射的波长匹配,与红外激光源、探测器(11)位于光波导(4)外的同一侧;
第二输入衍射光学元件(9)、第二输出衍射光学元件(10)为体全息光栅,其布拉格波长与红外激光源(6)的波长相同,位于光波导(4)表面;
所述探测器(11)为红外信号探测器(11),其敏感波长与红外激光源(6)发射的波长匹配;
红外发光二极管置于光波导外侧,微型红外相机(13)置于红外发光二极管对侧,二者都朝向人眼方向放置,且波长与红外激光源(6)发射的波长相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探测-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路通道中,各光学元件之间的布置满足:
d=2D+d1+d2+(n+1)*D/cos(a)+D/cos(d2)+ER+Δ(n=0,1,2…)
其中,分光棱镜(7)为正方体棱镜,分光棱镜(7)包括平面镜(8)一侧的棱镜面O1,光波导(4)一侧的棱镜面O2;d为平面镜(8)到分光棱镜(7)O1的距离;d1为棱镜面O2到光波导(4)的距离;D为光波导(4)的厚度;a为第二输入衍射光学元件(9)的布拉格角;d2为第二输出衍射光学元件(10)到光波导(4)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输出衍射光学元件(5)的厚度;ER为垂直出射光线与光波导下边缘交点到系统光瞳(14)的位置;Δ为人眼光瞳到眼底视网膜的距离,n为通道二中光线在光波导中全反射的次数。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探测-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显示器(1)的光源为中心波长532nm±20nm的绿光波段;
所述红外激光源(6)发射的相干红外光束,波长范围是800nm--1400n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视网膜光学相干层析探测-显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干红外光束的波长为850nm、980nm或1310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31231.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家庭智能健康管理设备
- 下一篇:一种阴道扩张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