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单晶硅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29579.6 | 申请日: | 2014-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7832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26 |
发明(设计)人: | 永井勇太;中川聪子;鹿岛一日儿 | 申请(专利权)人: | 环球晶圆日本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30B15/20 | 分类号: | C30B15/20;C30B30/04;C30B29/06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72001 | 代理人: | 庞立志,孟慧岚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单晶硅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于面向高电压的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Transistor,绝缘门双极晶体管)用硅基板的、通过丘克拉斯基(Czochralski;以下简称为CZ)法制造的低碳浓度的单晶硅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作为面向1kV以上的高电压的IGBT用硅基板,要求氧析出核等形成载流子复合中心的结晶缺陷少、载流子的寿命长。
单晶硅中的氧析出核的形成主要是由碳杂质引起,所形成的氧析出核的生长受到结晶中氧浓度的影响。
单晶硅铸锭的制造方法有CZ法和FZ(Floating Zone,浮区)法,由FZ法制造的单晶硅(以下,简称为FZ硅晶体)的氧浓度非常低,氧析出核难以生长,因而以往使用FZ硅晶体作为IGBT用硅基板。
另一方面,在CZ法中,由于将原料填充于石英坩埚中,因而氧自石英坩埚的混入非常多,难以使氧浓度降低至与FZ硅晶体相同的水平,形成载流子复合中心的氧析出核的生长容易被促进,并且载流子的寿命较短,因而不适于面向高电压的IGBT用硅基板。
然而,FZ硅晶体由于在技术上难以大口径化,因而在量产性和成本方面存在问题,难以应对今后动力装置市场的急速生长。
因此,近年来研究将量产性优异的由CZ法制造的单晶硅(以下,简称为CZ硅晶体)用作面向高电压的IGBT用硅基板。
如上所述,CZ硅晶体由于在氧浓度的降低方面存在限制,因而为了用于IGBT,要求将结晶中的碳浓度降低至1.0×1014atoms/cm3以下,抑制氧析出核的形成本身。认为结晶中的碳浓度可通过降低原料的碳浓度来降低。
然而,由于偏析的影响,随着单晶硅的提拉的进行,碳浓度也增加,在结晶总长度上难以将碳浓度抑制为1.0×1014atoms/cm3以下。例如,在使用碳浓度为5.0×1014atoms/cm3的低浓度多晶硅作为原料时,从原料熔融开始时起被提拉的结晶的固化率为5%的直体部(body)提拉开始时刻的碳浓度,由于偏析的影响(碳的平衡偏析系数为0.07),为3.5×1013atoms/cm3左右,固化率为90%的直体部提拉结束时刻的碳浓度变为3.0×1014atoms/cm3。
因此,为了使碳浓度在结晶总长度上为1.0×1014atoms/cm3以下,理想的是原料中的碳浓度低于1.0×1014atoms/cm3,为了获得这种多晶硅原料,极其耗费成本。
此外,还已知结晶中的碳浓度可通过控制从炉内的加热器、石墨坩埚、绝热材料等高温碳构件混入原料熔液中的CO的污染速度(混入量)和CO从原料熔液蒸发的速度(蒸发量)来降低。应予说明,CO从前述高温碳构件产生是因为从原料熔液蒸发的SiO的下述反应所致:SiO(气体)+2C(固体)→CO(气体)+SiC(固体)。
因此,作为制造低碳浓度的CZ硅晶体的方法,例如,在日本特开平7-89789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为了降低CO从高温碳构件产生的量而对加热器、石墨坩埚等碳构件表面实施SiC等的涂布的方法。
此外,日本特开平5-339093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实施下述步骤的方法:在结晶生长开始前将硅熔液在SiO2的存在下升温至比硅的熔点高的温度并保持30分钟以上,由此使CO从熔液中蒸发的步骤(脱碳步骤)。
然而,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方法中,对高温碳构件涂布SiC等的成本非常高。此外,由于坩埚周围的侧部加热器变得极其高温,因而数次左右的提拉就可能使涂布的SiC剥离,不适于量产。
进而,该方法中,结晶的固化率为55%以上则碳浓度变为1.0×1014atoms/cm3以上,能够用作面向高电压的IGBT用的结晶的收率差。此外,氧浓度为1.3×1018atoms/cm3以上时则氧析出核生长,因而也不适于面向高电压的IGBT用硅基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环球晶圆日本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环球晶圆日本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2957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