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减震器耐久度试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410328768.1 | 申请日: | 2014-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981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0 |
发明(设计)人: | 董远明;马芳武;杨国斌;赵子顺;吴成明;冯擎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3/00 | 分类号: | G01M13/00;G01M17/04 |
代理公司: | 上海波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64 | 代理人: | 李爱华 |
地址: | 31005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减震器 耐久 试验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的试验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减震器耐久度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汽车行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的悬架系统主要包括减振器、弹性元件、导向机构等零部件,其主要是为了传递车轮和车身之间的力和力矩以及缓冲不平路面引起的冲击力,以保证汽车平顺行驶。
在汽车的悬架系统中,弹性元件受冲击而产生震动,减震器与弹性元件并联安装,可改善汽车行驶的平顺性。为了衰减震动,汽车悬架系统中多采用液力减震器,其工作原理是当车架(或车身)和车桥间因震动而出现相对运动时,减震器内的活塞上下移动,使减震器腔内的油液反复地从一个腔经过不同的孔隙流入另一个腔内。此时孔壁与油液间的摩擦和油液分子间的内摩擦对震动形成阻尼力,使汽车的震动能量转化为油液热能,再由减震器吸收散发到大气中。液力减震器在衰减弹性元件因受冲击而产生的震动方面起到了显著效果,增加了车内乘客的乘车舒适性。
然而,液力减震器在长时间的使用后容易因其承受的垂直方向力和水平方向力而使安装在减震器底筒内的油封磨损而产生漏油现象,使减震器失去减震功能,给行车造成不便。因此,业内人士有必要掌握减震器的使用耐久度,以在减震器快要报废时更换新的减震器。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检测减震器使用耐久度的减震器耐久度试验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减震器耐久度试验装置,包括工作台、支撑块、作动缸、力传感器及侧向力加载机构,其中,所述支撑块包括两个支撑部,所述的两个支撑部设于所述工作台上,所述作动缸架设于所述支撑部之间,用于对待测减震器施加垂向力,所述力传感器设于所述作动缸下方,用于监控待测减震器阻尼力的变化,所述侧向力加载机构设于所述支撑块上,用于对所述待测减震器施加侧向力。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侧向力加载机构包括杠杆、横梁、连接绳、滑轮及砝码,所述杠杆通过一固定部以可转动的方式固定至其中一个支撑部上,所述连接绳和砝码分设于所述固定部的两个相对侧,所述滑轮固定至所述横梁上,且和所述横梁一起架设于所述的两个支撑部之间,所述连接绳用于绕过所述滑轮而套于待测减震器外侧,所述杠杆在所述固定部的两侧设有用于衡量砝码与连接绳上拉力的力臂的刻度线。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侧向力加载机构还包括有纵梁,所述纵梁固定至所述的其中一个支撑部上,且其上端与所述杠杆的固定部枢接,使所述杠杆可转动地固定至所述其中一个支撑部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撑部均包括底板和围绕所述底板的四个侧板,其中沿纵向延伸的侧板上设有沿所述减震器耐久度试验装置的高度方向延伸的若干个第一长槽,所述横梁的两端和所述纵梁各自通过一开有第三长槽的固定块和穿过所述第一长槽和所述第三长槽的T型螺栓以及与所述T型螺栓相配合的螺帽固定至所述支撑块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减震器耐久度试验装置还包括有作动缸支架,所述作动缸支架固定至所述两个支撑部的顶端而将所述作动缸架设于所述支撑部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作动缸支架上设有若干个通孔,所述支撑部的顶部对应所述通孔设有沿所述减震器耐久度试验装置的深度方向延伸的若干个第二长槽,所述作动缸支架通过穿过所述通孔和所述第二长槽的T型螺栓和与所述T型螺栓相配合的螺帽固定至所述支撑块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工作台上设有若干相互平行的T型滑槽,所述支撑部的底部设有所述减震器耐久度试验装置的深度方向延伸的若干个第二长槽,所述支撑部通过穿入所述T型滑槽和所述第二长槽的T型螺栓和与所述T型螺栓相配合的螺帽固定至所述支撑块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力传感器通过一连接头与待测减震器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连接头的顶端通过穿入所述连接头和所述力传感器的螺柱与所述力传感器相连,所述连接头的底端设有一螺纹筒,待测减震器通过螺纹配合的方式与所述连接头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撑部之间固定有减震器固定架,所述待测减震器通过所述减震器固定架固定至所述工作台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2876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电热板上的消解支架
- 下一篇:一种循环沙尘环境模拟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