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射频低损耗细同轴电缆在审
申请号: | 201410328704.1 | 申请日: | 2014-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436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2 |
发明(设计)人: | 姜绪宏;刘辉;姜茂盛;余小葵;张小平;丁云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宏源特种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P3/06 | 分类号: | H01P3/06;H01B11/18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238371 安徽省芜***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射频 损耗 同轴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射频低损耗细同轴电缆,属于电线电缆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预警机相控阵雷达、移动基站、卫星及导弹的监控以及其它数字化相敏电子系统等武器装备系统技术的不断提高,对射频低损耗细同轴电缆的外径、传输损耗以及重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引发了人们对怎样降低外径、重量和传输损耗小与材料和制作工艺关系的研究。低密度微孔聚四氟乙烯带绝缘介电常数小,可以在信号传输过程中有效的降低传输损耗,聚酰亚胺+聚四氟乙烯复合薄膜具有优越的电性能及较高的机械强度,密度较小,薄膜标称厚度仅为0.03㎜,可以减小电缆的外径,减轻电缆的重量,但是在绕包过程中存在起皱现象,由于该电缆对结构的均匀性、稳定性要求非常苛刻,一旦出现起皱,电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就会出现衰减大,电缆外径不均匀,因此必须通过良好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以及工艺控制,可以使电缆衰减小、外径小以满足电子设备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了一种着良好的耐高低温性和较强的抗电磁辐射能力的射频低损耗细同轴电缆,从组成材料的选择到结构的设计及工艺的控制完全能达到市场使用需求。
本发明的方案如下:一种射频低损耗细同轴电缆,电缆的中心设有多股镀银铜线绞合而成的内导体,在内导体外绕包多层低密度微孔聚四氟乙烯带作为绝缘层,在绝缘层外缠绕镀银扁铜带作为外导体,在外导体外绕包一层铝塑复合带作为信号反射层,在反射层外编织一层镀银圆铜线抗电磁辐射层,在抗电磁辐射层外绕外由聚酰亚胺+聚四氟乙烯复合薄膜构成的护套层。
进一步,所述内导体由10股以上镀银铜导体绞合构成,且银层厚度为4um,并采用正规绞合形式。
进一步,所述的低密度微孔聚四氟乙烯带宽度为5mm。
进一步,所述的聚酰亚胺+聚四氟乙烯复合薄膜厚度为0.03mm,薄膜绕包重叠率为50.5%~54.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传输损耗小:通过设计,采用低密度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带绕包绝缘和在外导体和抗电磁辐射层中间绕包一层铝塑复合带信号反射层。通过控制低密度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带的宽度和电缆绕包带张力大小,重叠率的大小,来提高绕包带的稳定性与均匀性,避免出现起皱的现象,降低电缆的等效介电常数,使得电缆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降低。普通射频低损耗细同轴电缆损耗2.09dB/m (18GHz),而本发明射频低损耗细同轴电缆损耗仅为1.85dB/m(18GHz)。
2、外径小: 通过设计,采用绕包聚酰亚胺+聚四氟乙烯复合薄膜作为护套。控制聚酰亚胺+聚四氟乙烯复合薄膜的厚度、密度,节距与绕包机的牵引、绕包头转速、绕包带张力衡定,通过新设备软件功能的设定进行补偿,达到张力大小的恒定,解决绕包起皱的现象,使新型射频低损耗细同轴电缆的外径比普通射频低损耗细同轴电缆小1.0mm左右,重量轻15%左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射频低损耗细同轴电缆,该电缆的中心设有多股镀银铜线绞合而成的内导体1,在内导体1外绕包多层低密度微孔聚四氟乙烯带构成绝缘层2,其包带的搭盖率控制在48%±2,一直绕包到规定外径,在多层低密度微孔聚四氟乙烯带绝缘层2外缠绕镀银扁铜带作为外导体3,在镀银扁铜带外导体3外绕包一层铝塑复合带信号反射层4,在铝塑复合带信号反射层4外编织一层镀银圆铜线抗电磁辐射层5,在镀银圆铜线抗电磁辐射层5外绕包聚酰亚胺+聚四氟乙烯复合薄膜作为外护套6,为最终成品。
具体实施中,所述内导体由10股以上镀银铜导体绞合构成,且银层厚度为4um,并采用正规绞合形式。所述的低密度微孔聚四氟乙烯带宽度为5mm。所述的聚酰亚胺+聚四氟乙烯复合薄膜厚度为0.03mm,薄膜绕包重叠率为50.5%~54.0%。
尽管上文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给予了详细描述和说明,但是应该指明的是,我们可以依据本发明的构想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各种等效改变和修改,其所产生的功能作用仍未超出说明书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宏源特种电缆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宏源特种电缆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287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