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由一个或多个单元构建的材料压缩块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28612.3 | 申请日: | 2010-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9660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7 |
发明(设计)人: | J·斯瓦吉恩;U·J·奎德;J·尤汉森;H·瓦格纳-比德森;T·尤汉纳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氨合物排放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3/20 | 分类号: | F01N3/20;C01F11/24;C01C1/00;B01J20/04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11038 | 代理人: | 柳冀 |
地址: | 丹麦***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体 储存 体系 相连 热传导 结构 | ||
1.由一个或多个单元构建的材料压缩块的制备方法,该单元由这样的物体组成,该物体包含能够可逆解吸和吸附或吸收氨的氨饱和的材料,其特征在于能够可逆解吸和吸附或吸收氨的该氨饱和的材料被可渗透气体的包封物包围,该包封物由在-70℃到250℃下具有导热率是所述氨饱和的材料的导热率的至少5倍的柔性材料制成,并容纳在容器中,
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其包括:
用氨处理物体,该物体包含包装到可渗透气体的由在-70℃到250℃下具有导热率是所述氨饱和的材料的导热率的至少5倍的柔性材料制成的包封物中的能够可逆吸附或吸收并解吸氨的耗氨材料,所述物体以在容器中的一个或多个单元的形式存在,由此使该能够可逆吸附或吸收并解吸氨的耗氨材料再饱和并压缩,使得该单元在容器中固定不动。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所述再饱和并压缩包括:
a.放置储存容器使其直接或间接与温度水平TT≤65℃的恒温介质接触;并且
b.将储存容器与气态氨的来源连接起来,其中至少在一部分饱和过程中,在氨储存材料饱和到预定饱和程度期间,气态氨的压力PS≤PT,其中PS为氨储存材料饱和期间氨的压力,且PT为液态氨在温度水平TT下的平衡蒸气压力。
3.根据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中温度水平TT为0℃到40℃。
4.根据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中温度水平TT为0℃到20℃。
5.根据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中温度水平TT为20℃到40℃。
6.根据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中所述恒温介质为水或单相水性介质。
7.根据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中所述压力PS为温度TT下液态氨的平衡蒸气压力的至少50%。
8.根据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中所述压力PS为温度TT下液态氨的平衡蒸气压力的至少75%。
9.根据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中所述压力PS为温度TT下液态氨的平衡蒸气压力的至少90%。
10.根据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中所述预定饱和程度为理论上完全饱和的至少80%、90%、95%或98%。
11.根据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中气态氨为压力PS的这部分方法,是该方法的最后部分,其是在总饱和时间段的最后1/3期间,或者其中达到预定再饱和程度的最后25%,所述PS低于或等于温度TT下液态氨的平衡蒸气压力PT。
12.根据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中容器全部直接或间接与恒温介质接触。
13.根据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中仅容器的一部分直接或间接与恒温介质接触。
14.根据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中,通过提高其中浸有容器的恒温浴中的恒温介质的水平,自未与气态氨来源相连的容器末端开始到与气态氨来源相连的末端止,直接或间接与恒温介质的接触随着饱和或再饱和的增加而增加。
15.根据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中在至少一部分饱和或再饱和时间期间,与气态氨来源相连的容器末端是绝热的,使得50%或更少的容器表面用绝热材料覆盖。
16.根据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中在至少一部分饱和或再饱和时间期间,与气态氨来源相连的容器末端是绝热的,使得25%或更少的容器表面用绝热材料覆盖。
17.根据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中在至少一部分饱和或再饱和时间期间,与气态氨来源相连的容器末端是绝热的,使得10%或更少的容器表面用绝热材料覆盖。
18.根据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中在至少一部分饱和或再饱和时间期间,与气态氨来源相连的容器末端是绝热的,使得5%或甚至更少的容器表面用绝热材料覆盖。
19.根据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中冷却装置和/或其他温度控制装置和/或强制对流条件提供温度梯度或热耗散梯度,使得从未与气态氨来源相连的容器的末端耗散的热量比从与气态氨来源相连的末端耗散的热量更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氨合物排放股份公司,未经氨合物排放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28612.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