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前保险杠与翼子板配合翻边防缩痕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327248.9 | 申请日: | 2014-07-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2935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 发明(设计)人: | 李雪;董亮;豆忠颖;赵亚军;刘世博;刘向丰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R19/02 | 分类号: | B60R19/02;B60R19/24 |
| 代理公司: | 广州中瀚专利商标事务所44239 | 代理人: | 黄洋,盖军 |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保险杠 翼子板 配合 边防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前保险杠与翼子板配合翻边防缩痕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逐渐走进千家万户,造型靓丽、独特的汽车层出不穷,其中前保险杠与翼子板的配合效果占据了汽车侧脸造型的很重要的一部分,汽车的外观和精细化设计对消费者购车有着很大的影响。
目前,前保险杠与车身翼子板的配合间隙是车辆外观的品质高低很重要的一部分,各大主机厂对外观的要求也越来越追求极致,就整体外观的间隙而言,有的追求零间隙,使整体造型流线性强;有的则是整体间隙较大,凸显整车风格。如图1、2所示,前保险杠1与翼子板3的配合为达到这种效果,前保险杠1的端部大多设计“T” 形翻边10,其前保险杠支架2也露出于车身表面,负面带来的影响就是前保险杠1的外观上会产生轻微的缩痕,而且前保险杠1与前保险杆支架2、翼子板3之间的间隙不好控制,影响整车外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前保险杠与翼子板配合翻边防缩痕结构,在保证前保险杠与翼子板在间隙面差有很好配合的同时,减少或消除前保险杠的缩痕,提高外观美观度。
本发明的前保险杠与翼子板配合翻边防缩痕结构包括前保险杠、翼子板和前保险杠支架,关键在于所述前保险杠与翼子板相抵的端部设有开口方向朝向前保险杠的“U”形翻边,所述翻边上设有卡孔,所述前保险杠支架固定于翼子板上,所述前保险杠支架设有与所述卡孔配合的卡子。
在前保险杠的端部设置“U”形翻边,使前保险杠的端部圆滑过渡,可以减少或者消除该处的缩痕,并可以杜绝因前保险杠端部与翼子板之间的尖锐摩擦而造成的翼子板外观受损。另外,“U”形翻边相比于传统的“T”形翻边,冲压时更容易控制,因此也就更容易控制前保险杠与翼子板的间隙。
进一步地,为减少翼子板与前保险杠之间的间隙,提高美观度,并有利于翼子板的冲压成型,以保证翼子板外A面的质量,所述翼子板的边缘设有与前保险杠“U”形翻边外侧紧贴的适配翻边。
进一步地,所述卡子设置于前保险杠支架的弹性段上,所述卡子与卡孔扣合后,卡子向卡孔施加弹力,以使前保险杆的端部向翼子板及汽车中轴线的方向靠拢。利用卡子的弹性,可以自动使前保险杆的端部向翼子板及汽车中轴线的方向靠拢,从而减少翼子板与前保险杆之间的间隙,提高美观度,并可以有效防止卡子脱出卡孔。
具体来说,所述翻边的边缘设有延伸段,所述卡孔设置于延伸段上,所述延伸段与前保险杆端部之间的夹角α小于90度且大于45度;所述卡子设置于延伸段远离翼子板的一侧。这样当卡子卡入卡孔后,由于卡子自身的弹力(由前保险杠支架的弹性段提供),卡子会向卡孔施加一个远离卡子方向的作用力,该作用力作用于延伸段上,被倾斜于前保险杠端部的延伸段分解为朝向翼子板方向的分力和朝向汽车中轴线方向的分力,从而使前保险杆的端部向翼子板及汽车中轴线的方向靠拢。
进一步地,所述前保险杠支架的弹性段由第一弹性段、第二弹性段、第三弹性段构成,所述第一弹性段与前保险杠支架的本体连接且垂直于所述延伸段,所述第二弹性段连接于第一弹性段的端部且与延伸段平行,所述第三弹性段连接于第二弹性段的中部且与延伸段垂直,所述卡子位于第三弹性段的端部。通过三个弹性段的配合,可以为卡子提供更大的弹力,且该弹力的方向朝向翼子板方向和汽车中轴线的方向,从而能够更好地控制前保险杠的位置。
本发明通过改进前保险杠端部的翻边形状,在保证前保险杠与翼子板在间隙面差有很好配合的同时,减少或消除了前保险杠的缩痕,提高了外观美观度。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的具有“T”型翻边的前保险杠与翼子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具有“U”型翻边的前保险杠与翼子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在图3中的A-A剖视图。
图5为实施例2在图3中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实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2724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远程控制开门系统
- 下一篇:一种新型的农用拖拉机拖箱辅助推卸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