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伪狂犬病毒LLT区ΔIntron株及构建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23568.7 | 申请日: | 2014-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3876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0 |
发明(设计)人: | 刘正飞;张美美;陈焕春;王昕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7/00 | 分类号: | C12N7/00;A61K39/245;A61P31/22;C12R1/93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 代理人: | 王敏锋 |
地址: | 430070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狂犬病毒 llt intron 构建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伪狂犬病毒LLT区ΔIntron株及构建方法和应用,步骤是:A、Intron上下游同源臂的PCR扩增;B、转染载体的构建。将Intron基因上下游同源臂片段通过分子克隆技术克隆至pcDNA3.1(+)载体上;C、PRV‑ΔIntron重组病毒的构建与鉴定;D、PRV‑ΔIntron重组病毒体外培养生物学特性。将制备的伪狂犬病毒ΔIntron基因缺失毒株接种PK‑15细胞;E、动物实验。将制备的伪狂犬病毒ΔIntron基因缺失毒株感染Balb/c小鼠,Intron的缺失导致其毒力大大降低。该毒株表达miRNA的区域缺失,丧失了对宿主和自身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调控作用,导致毒力下降,具有开发成为新型疫苗的潜在价值。方法易行,操作简便,缺失区域遗传稳定,不会返强。用于制备新型伪狂犬病疫苗,预防和控制猪伪狂犬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物病菌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个伪狂犬病毒鄂A株PRVIntron缺失突变活毒株,同时还涉及一种伪狂犬病毒LLT区ΔIntron突变株的构建方法,还涉及一种伪狂犬病毒LLT区ΔIntron突变株的用途。
背景技术
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又名奇痒症、奥叶基氏病(Aujeszky's disease,AD),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奇痒(猪除外)、脑脊髓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殷震,刘景华.动物病毒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700-713.McCracken RM,McFerran JB and Dow C.The neural spread of pseudorabies virus in calves.J GenVirol,1973,)。伪狂犬病病原为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的伪狂犬病毒(PRV)。
伪狂犬病毒感染宿主谱非常广泛,包括啮齿类动物、家畜、犬类和猫科动物,然而其感染自然宿主——猪和非自然宿主所引起的临床症状和结局是不同的:成年猪感染野生型PRV后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和繁殖系统疾病症状,很少发生死亡;非自然宿主感染PRV后表现奇痒及神经症状,大多以死亡告终(Pomeranz et al,2005)。
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道该病的流行(李春华,王英,蒋凤英,胡建华.猪伪狂犬病研究进展.动物医学进展,2008,29:68-72.)。我国于上世纪40年代末在猫中首次分离到伪狂犬病毒,60年代初随着养猪业的发展,伪狂犬病开始在猪群中流行(童武等,2013)。该病对养猪业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妊娠母猪感染后表现流产,产死胎或木乃伊胎。b.15日龄内哺乳仔猪出现神经症状后一般24~36h内死亡,死亡率可达100%。c.断奶仔猪发病表现为拉稀、运动失调、颤抖、口吐白沫等,比哺乳仔猪死亡率低。d.感染公猪发生睾丸肿胀、萎缩,丧失种用价值;母猪表现屡配不孕、不发情或返情。e.感染育肥猪表现为呼吸道症状,极少病例出现神经症状,死亡率极低,但增重迟缓、饲料报酬降低,影响经济效益(刘正飞,陈焕春,吴斌,何启盖,秦永辉.伪狂犬病病毒鄂A株TK-/gE-/gI-基因缺失疫苗的安全性和保护力研究.畜牧兽医学报,2004,35:70-73.),且感染后耐过的猪成为PRV最主要的储存宿主和传播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农业大学,未经华中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2356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