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核酸适配体的非标记型荧光传感器检测啶虫脒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410320883.4 | 申请日: | 2014-07-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760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1 |
| 发明(设计)人: | 孙春燕;郭佳佳;许景月;李莹;罗叶丽;沈斐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G01N33/566 |
| 代理公司: | 长春市四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2103 | 代理人: | 郭耀辉 |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核酸 适配体 标记 荧光 传感器 检测 啶虫脒 方法 | ||
技术领域
基于核酸适配体的非标记型荧光传感器检测啶虫脒的方法,属于分析化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啶虫脒又名莫比朗、吡虫清、NI-25,英文通用名为acetamiprid,1996年由日本曹达株式会社继1991年吡虫啉(imidacloprid,德国拜耳)、1995年烯啶虫胺(nitenpyram,日本武田)后开发并商品化的第3个氯化烟碱类杀虫剂。基本特点为:极性较大,水溶性好,在水溶液中稳定半衰期长,不易水解,有很强的内吸性,杀虫广谱且持效期长,能被微生物降解等。
国内关于啶虫脒的水生生态安全研究表明,它对部分鱼类高毒,对藻类低毒,因此该农药在使用时应预防其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
国内外关于残留结果和对环境效应的报道也已很多。例如:以3%啶虫脒乳油1000倍在柑橘上喷施一次,残留主要在橘皮中,橘肉中也有少量残留,其在橘皮和土壤中半衰期分别为7.6~12.7d和1.8~9.2d;在柑橘生长初期和后期分别以3%啶虫脒乳油1000倍液各喷施一次,两次喷药间隔期为80~85d,橘皮中的最终残留量低于80.2μg/kg,橘肉中的残留量植物保护低于15.9μg/kg,全果中的最终残留低于27.2μg/kg;在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则低于5.29μg/kg
目前,啶虫脒的检测手段主要包括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酶联免疫法(ELISA)等。尽管这些方法灵敏度高,这些方法需要昂贵的设备,测定时间较长,成本高,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操作,不适合现场快速检测。因此需要建立一种快速、简单、灵敏的方法检测啶虫脒。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核酸适配体的非标记型荧光传感器检测啶虫脒的方法,以快速、简单、灵敏的检测啶虫脒的残留量。
技术问题:基于核酸适配体的非标记型荧光传感器检测啶虫脒的方法基于以下原理:
核算适配体可以通过N和Au形成的配位键吸附在金纳米粒子表面,这种配位键的作用强于静电引力作用,所以核酸适配体对盐效应诱导金纳米粒子聚集起到保护作用。然而,当加入目标分子啶虫脒之后,核算适配体会与啶虫脒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超分子复合物,同时盐效应会引起金纳米粒子聚集。对于金属纳米粒子-量子点的复合荧光探针,金属纳米粒子的聚集改变荧光内滤效应中吸光体的吸光能力,从而能降低金属纳米粒子对量子点荧光的猝灭效率。核酸适配体与目标分子特异性结合后,盐效应引起失去保护的金属纳米粒子聚集,量子点的荧光恢复及机理。以量子点为荧光信号物质,构建基于核酸适配体的非标记型荧光传感器检测啶虫脒。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包括以下步骤:CdTe量子点的合成和纯化;金纳米粒子(AuNPs)的制备;通过测定圆二色谱观察核酸适配体与啶虫脒的特异性结合作用;通过TEM和DLS测定观测核酸适配体对金纳米粒子的保护作用;运用金纳米粒子对CdTe量子点的荧光猝灭作用方法检测啶虫脒并进行实际样品的检测。
(1)CdTe量子点的制备:
首先称量0.0256g Te粉和0.0386g NaBH4加入到三口烧瓶中,用高纯水配制pH=11的NaOH溶液100mL,向其中通入10min N2,装于一恒压滴定漏斗①中,用高纯水配制浓度为4×10-3mol/L的CdCl2溶液100mL,加入67μL TGA,用1mol/L的NaOH溶液调节pH=11,向其中通入10min N2,将得到的澄清透明溶液装于另一恒压滴定漏斗②中,将整个装置与真空、N2系统连接起来,经历几次抽真空和通N2的步骤除去体系中的O2;略微加热,打开漏斗①,加入3~5滴水,电磁搅拌,引发反应,待Te粉基本反应完全后(溶液为红色并且黑色粉末消失),将①中的水全部加入,得到透明浅红色溶液,再将②中溶液全部加入,整个过程都进行N2保护;溶液全部加入后继续搅拌10min,撤去N2保护,将得到的混合溶液用50%的微波功率输出加热进行晶体生长反应;得到的产物加入等体积的异丙醇洗涤,并离心除去过量 前体,最后将其再分散在200mL的纯净水中。
(2)金纳米粒子(AuNPs)的制备:
所有的玻璃器皿都经过王水浸泡,双蒸水清洗,晾干备用,配制试剂所用蒸馏水需通过0.45μm的滤膜过滤;制备时,向洁净的三口烧瓶中加入1mmol/L的氯金酸50mL,在搅拌的情况下使其沸腾,紧接着快速加入38.8mmol/L的柠檬酸三钠5mL,边加热边搅拌,溶液由淡黄色变成酒红色,反应持续10分钟,停止加热,溶液冷却至室温后,用0.45μm的微孔膜过滤,4℃保藏,所制得的金纳米粒子粒径为13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2088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