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纯铁素体抗菌不锈钢及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15472.6 | 申请日: | 2014-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878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8 |
发明(设计)人: | 赵爱民;尹鸿祥;赵征志;周开春;张岩;张聪;胡汉江;梁江涛;武会宾;米振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38/28 | 分类号: | C22C38/28;C22C38/5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广友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11237 | 代理人: | 张仲波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纯铁素体 抗菌 不锈钢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纯铁素体抗菌不锈钢的制造方法,通过精炼和铌钛双稳定控制C、N元素含量达到C+N≤0.015%,铜含量添加超过1.2%,从而使材料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性能、耐蚀性能和成形性能,可用于家电、餐具和厨房用具等方面。
背景技术
进入21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使新材料的开发必须以环境友好作为先决条件。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但微生物时时刻刻侵扰着人们,有害细菌的传播与蔓延更是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防菌、抗菌的卫生管理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极大关注问题。抗菌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这种驱动力的作用下,抗菌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研究各种新型抗菌材料势在必行。抗菌不锈钢兼具结构材料和抗菌功能材料的双重特点,既可作为结构材料和装饰美化材料使用,同时也具有抑菌灭菌的自清洁功能,极大地拓宽了抗菌材料的应用领域,为抗菌材料家族增添用途广泛、抗菌效果强大的新成员。而超纯铁素体不锈钢是较为理想的节约资源型环保材料,它不含对人体产生过敏的金属元素镍。超纯铁素体抗菌不锈钢的研究是材料研究的新型领域。国内的很多药厂、医疗器械公司、食品加工机械及厨房用具厂等都对抗菌不锈钢的开发和应用表示了极大的兴趣,潜在的市场需求很大,开发前景非常乐观。开发和应用具有自身抗菌性能的抗菌不锈钢既可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又可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
20世纪90年代日本日新制钢公司首先成功开发了具有良好加工性和抗菌性的铁素体抗菌不锈钢,又相继开发了马氏体和奥氏体抗菌不锈钢。随后日本川崎钢铁公司又扩充了银系抗菌不锈钢的品种。据报道,日本生产的铁素体、奥氏体和马氏体抗菌不锈钢已分别在家电、厨房用具、刀具等领域得到应用或推广。但是目前在市场上,特别是在国内市场很少见到日本生产的抗菌不锈钢产品。据报道,韩国、美国及加拿大等国也在积极开发抗菌不锈钢。目前,国内很多企业和研究院所也在积极致力于抗菌不锈钢的研发。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太钢等单位已经开发了合金型铁素体和奥氏体等抗菌不锈钢;浙江天宝实业有限公司等已生产出合金型奥氏体抗菌不锈钢制品。常州大平不锈钢制品公司在近期成功推出表面镀银抗菌不锈钢,并生产出一些餐厨具等制品,目前正在大力开发市场。但到目前为止未见到这些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大量流通。宝钢对抗菌不锈钢进行了相当广泛的研究与开发,一系列含铜、含银的抗菌不锈钢已经研制成功,并申请了多项专利。从2009年初起宝钢已开始批量生产中低铬铁素体抗菌不锈钢,产品质量稳定、性能优良,目前已批量用于制作餐厨具制品、洗衣机滚筒、洗碗机及空调部件等。
现有的专利,碳含量较高,C≥0.02%,C+N≥0.04%,铁素体不锈钢没有达到超纯要求。公开号CN101871079A虽然C、N要求较低,但实施例中C+N总量均超过超纯铁素体不锈钢0.015%界限,而且本发明钢不添加Al,采用铌钛双稳定固定剩余C、N,采取较高铬含量,使其耐蚀性能接近304不锈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超纯铁素体抗菌不锈钢,该不锈钢具有良好的耐蚀性能、成形性能和抗菌性能。
一种超纯铁素体抗菌不锈钢,化学成分重量百分比如下:
C≤0.010%,N≤0.010%,Si≤0.6%,Mn≤0.3%,P≤0.03%,S≤0.02%,Ni≤1%,Cr20~22%,Cu1.2~2.0%,Nb0.1%~0.5%,Ti0.1~0.3%,其中C+N≤0.015%,其余为平衡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上述成分的优选范围为:C≤0.010%,N≤0.010%,C+N≤0.015%,Nb0.1%~0.3%,Ti0.1~0.2%,Cu1.4~1.6%,Cr20~22%。
如上所述的一种超纯铁素体抗菌不锈钢的制备方法。其制备方法如下所示:
(1)配料经电炉-AOD-VOD-LF三步法冶炼得到母液;
(2)母液连铸成钢坯;
(3)钢坯7℃/min加热到550℃,后以10℃/min加热到1050℃,后以25℃/min加热到1250℃,保温2h。热轧初始温度控制在小于1100℃,终轧温度控制在850℃~900℃,水冷至350℃卷取。
(4)热轧后进行抗菌退火处理,退火温度选取为700℃~800摄氏度,退火时间大于2h。
(5)热轧后的板带进行冷轧,而后进行冷轧后退火,退火温度选取为850℃~950℃,退火时间小于2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1547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铁基软磁材料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铌微合金钢制备汽车轮毂轴承单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