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315306.6 | 申请日: | 2014-07-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517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7 |
| 发明(设计)人: | 高利亭;江卫军;白珍辉;魏卫;崔妍;朱晓沛;庞自钊;郝振佳;陈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信国安盟固利电源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4/505 | 分类号: | H01M4/505;H01M4/525;H01M4/485 |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思博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26 | 代理人: | 路永斌;余光军 |
| 地址: | 10220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离子电池 正极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化石能源的紧缺和工业化的发展,能源匮乏和环境污染的压力日益严重,寻找清洁能源和研发新的节能制备方法势在必行。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能源,广泛应用于手机,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电子设备,其中,正极材料是影响锂离子电池性能最为关键的部分,其成本在锂离子电池中最高,因此,提高正极材料的性能并降低正极材料的成本是提升锂离子电池性能,降低成本的关键环节。
目前,最常用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为钴酸锂或对其进行掺杂和/或表面包覆改性的产品。
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方法主要有高温固相法和液相法。高温固相法为将固相的反应原料混合后在高温下煅烧,而液相法为将反应原料或部分原料溶解于溶剂中,使原料充分混合后,再进行煅烧处理。
由于固相合成法制备工艺简单,原料来源广,成本低,并且对设备的要求不高,因此,工业上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通常选用固相合成法,但相对液相法而言,高温固相法中的原料混合均匀程度较低,而且固-固相间离子扩散速率缓慢,需要长时间(10~30h)的高温煅烧,因此能耗大;而液相法制得的产物化学纯度高,均匀性好,而且其热处理温度较低,反应时间短,但是其在合成过程中需要加入大量的有机化合物,会造成生产成本增加。
目前,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低温熔融盐作为反应介质的制备方法,如中国专利CN102324504B,公开了一种表面包覆钴酸锂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以钴酸锂化合物为基体,使用碱金属与碱土金属卤化物、硝酸盐、硫酸盐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为熔融介质,以其它化合物作为包覆物,对钴酸锂进行包覆改性,该方法需要在反应体系中额外加入熔盐,不可避免地在产物中有残留,而对最终产品的性能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亟待开发一种生产成本低,产物电化学性能优良的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人进行了锐意研究,结果发现:硝酸锂与氢氧化锂在特定配比下的混合物,其熔点低,能够在较低温度下形成共熔融盐。该共熔融盐作为反应的锂源和熔剂,其与钴源化合物即可在熔融相的条件下进行固-液混合,进而提高原料的混合均匀度和离子扩散速度,降低反应的热处理温度和煅烧时间,提高产品的均匀度,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以下方面: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下式所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LiCo1-x-yMxAyO2-zQz
其中,
M选自元素Y、Ce、Mo、Nb、V、Zn、Ni、Mn、Mg、Al、Ti、Cr和Zr;
A选自元素Y、Ce、Mo、Nb、V、Zn、Ni、Mn、Mg、Al、Ti、Cr和Zr;
M和A相同或不同;
Q选自元素F,Cl,Br和P;且,
0<x≤0.3,0<y≤0.2,0≤z≤0.2,
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锂源、钴源、含M化合物、含A化合物和含Q化合物均匀混合,使得其中元素锂、钴、M、A和Q的摩尔比为Li:Co:M:A:Q=(1~1.1):(1-x-y):x:y:z,将该混合物在200~600℃条件下保温1~5h,再升温至800~1100℃煅烧2~20h,制得块状料,其中,
所述锂源为包含LiNO3、LiOH以及任选的其他含锂化合物的组合物,其中,
LiOH为LiOH、LiOH·H2O及其组合,且,
以元素Li计,基于锂源中元素Li的总摩尔量,LiNO3中Li摩尔量与LiOH中Li摩尔量之和所占的摩尔分数为50%~100%,优选为60~95%,更优选为80~90%,如85%,
所述其他含锂化合物选自碳酸锂、氟化锂、溴化锂、氯化锂、醋酸锂、磷酸二氢锂、磷酸锂及其组合;
所述钴源物质选自四氧化三钴、氧化亚钴、碳酸钴、乙酸钴、草酸钴、氢氧化钴、羟基氧化钴及其组合,优选为四氧化三钴和氢氧化钴;
所述含M化合物选自M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羟基氧化物、碳酸盐、乙酸盐、氟化物、氯化物、溴化物、磷酸盐、磷酸二氢盐及其任意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信国安盟固利电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信国安盟固利电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1530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