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治疗烧烫伤的外用药物及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410314118.1 | 申请日: | 2014-06-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072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2 | 
| 发明(设计)人: | 岳孟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岳孟正 | 
| 主分类号: | A61K36/82 | 分类号: | A61K36/82;A61P17/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5247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治疗 烫伤 外用 药物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一种用于治疗烧烫伤的外用药物及制备方法,属于中药领域。
背景技术
烧烫伤是由于接触火、开水、热油等高热物质而发生的一种急性皮肤损伤。中医称之为“汤火伤”、“火烧疮”。轻者可自愈。烧烫伤按损伤程度分为三度:I度:损伤仅及表皮,局部红斑充血,无水疱出现。II度:伤及真皮层,局部出现水疤,基底红润,肿胀,剧痛。III度:伤及皮肤全层和肌肉,甚至深达骨组织,局部皮肤焦黑或苍白,干燥,呈皮革状,失去弹性和知觉。I度轻症烧烫伤可自我治疗,疼痛时可服用镇痛药,如散利痛、外用炉甘石洗剂、烫伤膏、獾油膏涂患部等。如为II、III度烧烫伤,须在医生指导下治疗。传统中医辨证治疗烧烫伤,主要靠外用抗菌消炎药物来防止创面感染、促进促进愈合。中医药在治疗烧烫伤方法,有着独特的治疗效果;主要中药材有:土茯苓、大黄、黄柏、金银花、连翘、红花、紫草、乳香、没药、当归、黄芪、白芷、地龙、冰片等,都具有很好的抗菌消炎、促进创面愈合功效;还能抑制创面增生,避免留下增生性突起伤疤。其次是:京万红、美宝等烧伤膏。这些药物存在的技术缺陷在于,每次换药需要严格清创,否则残留药物会影响药效,甚至会滋生细菌,导致创面发炎;换药时痛苦大,且上药后,粘乎乎一层,不仅会污染衣物或者其他接触物,还会干扰观察创面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治疗烧烫伤的外用药物及制备方法,具有止血凝血、消肿敛疮、抑菌杀菌、止疼生肌功能。且制备成本低廉,且使用方便、治疗效果好。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外用药物的制备方法和原料及其重量组份的用量是经过发明人进行大量摸索总结得出的,各组份用量在该范围内都具有较好的效果;
本发明所述外用药物由中药基液A和中药粉剂B组成,中药基液A和中药粉剂B的重量比为5比4;其使用方法:把中药基液A和中药粉剂B混合,充分搅拌,调成糊状,涂于创面,根据具体症状定期换药,即可用以治疗I度、II度烧烫伤,或者结合其它常规措施辅助治疗III度烧烫伤。
组成中药基液A的中药材原料:马齿笕6-8份、绿茶1-3份。
组成中药粉剂B的中药材原料:陈皮2-6份、白矾2-8份、川椒2-8份、儿茶2-8份、虎杖200-260份、十大功劳叶10-15份、大黄200-260份、白茯苓8-12份、刘寄奴10-18份、防风6-10份、柏树白皮1-8份。
为达更佳使用效果,本发明还提供了该外药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中药基液A和中药粉剂B的制备方法。
中药基液A的制备方法:步骤1)、把马齿笕6-8份、绿茶1-3份置于非金属容器中,加水,文火煎煮25-30分钟;去除药渣,获得基液A粗品药液;
步骤2)、把步骤1)获得基液A粗品药液过滤,装瓶后经过高温消毒、灭菌处理,密封包装备用;获得中药基液A
中药粉剂B的制备方法:步骤1)、把经过洗净、晒干处理的柏树白皮1-8份,与陈皮2-6份、白矾2-8份、川椒2-8份、儿茶2-8份、虎杖200-260份、十大功劳叶10-15份、大黄200-260份、白茯苓8-12份、刘寄奴10-18份、防风6-10份混合,经过烘干或者晒干,制成细粉;获得中药粉剂B的粉剂粗品;
步骤2)、把步骤1)获得的中药粉剂B的粉剂粗品经过紫外线消毒、灭菌,密封包装处理,获得中药粉剂B。
本发明选择柏树白皮、陈皮、白矾、川椒、儿茶、虎杖、十大功劳叶、大黄、白茯苓、刘寄奴、防风及中药基液A中的马齿笕、绿茶进行组合的,将这些药物组合,使得各药物功效产生协同作用,强化药品的止血凝血、消肿敛疮、抑菌杀菌、止疼生肌功能,从而能够有效治疗烧烫伤。
选取的原料中药材中,其功效和药理作用分别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岳孟正,未经岳孟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1411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滤器回收车
 - 下一篇:涡轮增压器涡端密封及隔热套定位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