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厌氧好氧三维电催化耦合净水系统及净水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313350.3 | 申请日: | 2014-07-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189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9 |
| 发明(设计)人: | 冯岩;王中伟;郭玉中;李明明;边学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50022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厌氧好氧 三维 电催化 耦合 净水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废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用于污水处理的厌氧好氧三维电催化耦合净水系统及净水方法。
背景技术
生物处理技术包括厌氧处理和好氧处理,随着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难降解物质出现在污水中,需要各个处理技术进行组合才能发挥作用,并且现在的水处理方法已单一技术为主,这样就需要大量建设投资费用。一体化耦合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此类问题。
电生物耦合技术是在同一个反应器内将电化学反应与微生物反应耦合起来,彼此发挥各自的长处,达到互补和增强处理效果的目的,从而实现提高污水的去除效率,降低设备投资等。生物处理和电化学处理是用于污染控制的两种重要方法,二者各有其优缺点。电生物耦合技术可充分发挥二者的优点,并弥补或克服对方的缺点,因此具有更好的处理效果和更广泛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厌氧好氧三维电催化耦合净水系统及净水方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由厌氧好氧三维电催化耦合池,回流装置,配水室,曝气装置构成。
所述的厌氧好氧三维电催化耦合池包括三维粒子电极层和吸附型生物滤料层,三维粒子电极层位于吸附型生物滤料层上部,周围连通主电极阳极,中间连接主电极阴极,主电极阳极和主电极阴极分别为钛网和不锈钢,催化粒子电极填充于主电极之间,吸附型生物滤料层处理后的水通过塑料多孔板从吸附型生物滤料层上部进入三维粒子电极层,直流电源通过阳极线、阴极线分别和钛网和不锈钢孔板电极相连,吸附型生物滤料层底部与承托层连接,承托层通过塑料多孔板与配水室相连通。
所述的厌氧好氧三维电催化耦合池为圆柱型,三维粒子电极层和吸附型生物滤料层直径形同,高度比为3:7,分别装填3-5mm钢渣基粒子电极和3-5mm沸石。
所述的回流装置为回流泵,设于回流管上,将三维粒子电极层部分出水,通过回流泵,回流到配水室。
所述的配水室安装有反冲洗进水管、污水管、回流管,反冲洗水泵和反冲洗进水管连接,回流泵和回流管连接。
所述的曝气装置包括曝气盘、曝气管、空气压缩机,空气压缩机通过曝气管和曝气盘连接,曝气盘位于吸附型生物滤料层内,承托层以上30cm处,曝气盘将吸附型生物滤料层分为厌氧段和好氧段。
一种采用上述所述的厌氧好氧三维电催化耦合净水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向高位水箱引入污水,经过计量泵计量,进入配水室;(2) 通过回流泵,将三维粒子电极层上端出水回流到配水室,回流体积比为1:1;(3)混合后的水,流入吸附型生物滤料层,水流以向上形式流过滤料层;(4)向曝气盘通入压缩空气,气水体积比为3:1-1:1;(5)过滤后的水,通过塑料多孔板流入三维粒子电极层;(6)直流电源通过阳极线、阴极线分别和钛网、不锈钢电极相连,提供0-12V电压,进行电化学反应;(7)通过三维粒子电极层的水从净水管排出;(8)运行一段时间后对厌氧好氧三维电催化耦合净水系统进行反冲洗,先气洗3分钟,然后同时水洗和气洗5分钟,再水洗8分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将厌氧、好氧、高级氧化的优势耦合在同一反应器内进行污水处理,区别与常规的分别在两个反应器进行的组合工艺,在整个耦合技术的层面上使电流效率和处理效果大幅提高,同时降低了处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厌氧好氧三维电催化耦合净化系统流程图,结合本图做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示意图。
图1中: 1直流电源,2阳极线,3阴极线,4粒子电极,5沸石,6塑料多孔板,7空气压缩机,8曝气盘,9反冲洗泵,10污水计量泵,11回流泵,12不锈钢电极,13配水室,14吸附型生物滤料层,15三维粒子电极层,16高位水箱,17回流管,18净水出水管,19反冲洗进水管,20污水管,21 曝气管,22反冲洗出水管,23 钛网,24 承托层。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大学,未经济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1335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