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流道阀针结构及包括它的热流道进胶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410312951.2 | 申请日: | 2014-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706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1 |
发明(设计)人: | 张敏;黄春育;叶松;潘克狄 | 申请(专利权)人: | 亿和精密工业(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28 | 分类号: | B29C45/28;B29C45/27 |
代理公司: | 苏州华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32 | 代理人: | 彭益波 |
地址: | 215011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流 道阀针 结构 包括 道进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阀针结构,具体涉及一种热流道阀针结构及包括它的热流道进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用于T形工件的进胶作业中,热流道进胶装置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其主要是通过气缸驱动热流道本体出胶,然后通过热流道本体下端部的阀针进胶到T形工件的内部,完成整个进胶作业的过程。
但是,在我们平常对T形工件的进胶作业中,由于阀针都是通过其下端部的出胶口直接从T形工件的开口处打胶到其内部,阀针向下打胶时会形成对T形工件内壁的一个向下的冲击力,使得T形工件对应该内壁的外壁上留下一些应力痕,影响工件的品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以有效防止工件表面应力痕的热流道阀针结构,同时还提供了一种包括这种热流道阀针结构的热流道进胶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热流道阀针结构,连接于热流道气缸上,其包括阀针本体,该阀针本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热流道气缸上、相对的另一端具有向下延伸的凸出部,该凸出部的横截面面积小于阀针本体的横截面面积,该凸出部伸入至工件内,其外壁与工件内壁之间构成流道。
进一步地,上述的凸出部从热嘴向工件延伸的过程中,其横截面面积逐渐变小。
进一步地,上述的凸出部内还横向开设有至少一通道。
进一步地,上述的凸出部与阀针本体的连接处沿凸出部的周向设置有倒角面。
进一步地,上述的倒角面呈弧面。
进一步地,上述的凸出部的自由端呈一弧面。
进一步地,上述的凸出部的纵截面呈一半椭圆。
进一步地,上述的凸出部的纵截面呈一倒三角。
进一步地,上述的凸出部的自由端开设有平面。
热流道进胶装置,包括热流道本体以及分设于该热流道本体两端的热流道气缸和热嘴,其还包括如上所述的热流道阀针结构,其连接于该热流道气缸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的热流道阀针结构具有由阀针本体向下延伸的凸出部,该凸出部的横截面面积小于阀针本体的横截面面积,且该凸出部伸入至工件内,其外壁与工件内壁之间构成流道,该流道用于进胶至工件的内部,通过该流道,使得胶体由原先的直接打胶至工件的内壁上的一个点或者一部分区域,转变成由向下运动后再转弯进入到整个工件的内部,原先的直接与内壁的接触随即消失,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工件上应力痕的产生,保证产品的品质;
2)本发明的热流道进胶装置由于采用了这种热流道阀针结构,同样有效地防止了工件上应力痕的产生,保证了产品的品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热流道阀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热流道阀针结构在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的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的热流道阀针结构在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热流道阀针结构在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热流道进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阀针本体2.热嘴3.凸出部31.通道32.倒角面33.自由端4.工件5.流道61.热流道本体62.热流道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为了达到本发明的目的,如图1和5所示,在本发明的热流道阀针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其包括阀针本体1,该阀针本体1的一端连接于热流道气缸62上、相对的另一端具有向下延伸的凸出部3,该凸出部3的横截面面积小于阀针本体1的横截面面积,该凸出部3伸入至工件4内,其外壁与工件4内壁之间构成流道5,该流道5具体为凸出部3与T形的工件4的竖直部分之间形成的间隙,如果凸出部3呈圆形,该流道5即间隙呈圆筒状,其他形状也类似,在此不再一一列举。胶体即从该间隙中通过,使得胶体被分成了多股进入到工件4的横向部分内。
上述实施例中,热流道阀针结构具有由阀针本体1向下延伸的凸出部3,该凸出部3的横截面面积小于阀针本体1的横截面面积,且该凸出部3伸入至工件4内,其外壁与工件4内壁之间构成流道5,该流道5用于进胶至工件4的内部,通过该流道5,使得胶体由原先的直接打胶至工件4的内壁上的一个点或者一部分区域,转变成由向下运动后再转弯进入到整个工件4的内部,原先的直接与内壁的接触随即消失,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工件上应力痕的产生,保证产品的品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亿和精密工业(苏州)有限公司,未经亿和精密工业(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1295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注射成型机
- 下一篇:自动叠板翻转成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