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轴线照光定位测量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410310782.9 | 申请日: | 2014-06-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756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1 |
| 发明(设计)人: | 蔡益;陈化钊;程坤;陈熙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B5/00 | 分类号: | G01B5/00;G01C1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 11344 | 代理人: | 马丽丽 |
| 地址: | 510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轴线 定位 测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制造工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轴线照光定位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在船舶轴系轴线上的各轴承定位安装过程中,一直以来都是采用人工手工拉琴钢丝线来定位轴线、采用琴钢丝线拉过轴线上各轴承的内孔轴孔中心,再采用人工手工用内卡钳来测量琴钢丝线在轴线上各轴承的内径半径尺寸,找出各轴承的内孔中心,通过经验公式来计算琴钢丝线的相应点下垂量来修正各测量点的数据,即钢丝线至轴承孔的左、右半径相等,上、下半径以计算的钢丝线下垂量来进行修正(即:上半径-下垂量=下半径+下垂量),采用调整轴线上各轴承以使其轴心与理论轴线保持一致,其特征是人工手工测量、测量精度较低、现场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特别是长轴系(多轴承数量)、长轴线的测量调整困难,易受到操作人员的技能因素的影响,内卡钳在测量时需分别与琴钢丝线、轴承内圆表面的接触,测量时的受力轻重、与钢丝线的垂直度等受操作人员技能的影响很大,一般操作人员的测量误差达到±0.35mm,高级技能操作人员的测量误差也有±0.1mm,高级技师级技能人员的测量误差也仅能达到并控制在±0.05mm左右,严重影响轴线的精度、存有质量隐患,留下了可能人工定位测量误差的较大质量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轴线照光定位测量装置,代替了传统的人工手工测量定位方式,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效率,有利于缩短轴线(多个轴承数量)的定位安装及船舶制造周期,减少生产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轴线的定位精度。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轴线照光定位测量装置,包括光靶支架、可调中心光靶及误差测量装置,所述可调中心光靶固定设置于光靶支架上,所述误差测量装置包括一测量杆及安装在该测量杆前端的百分表,所述测量杆的另一端可转动的设置于可调中心光靶的中心位置,所述光靶支架的四周对称设置有调节螺钉。
其中,所述可调中心光靶包括外框架、活动框架和靶心架,所述外框架固定设置于光靶支架上,所述活动框架设置于外框架的内框,并且可沿外框架的内框滑动,所述靶心架设置于活动框架的内框,并且可沿活动框架的内框滑动;
所述外框架上固定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活动框架滑动的第一旋转螺杆,所述活动框架上固定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旋转螺杆配合的第一螺纹套;
所述活动框架上固定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靶心架滑动的第二旋转螺杆,所述靶心架上固定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旋转螺杆配合的第二螺纹套。
作为优选的,所述光靶支架为一圆形支架,其内侧向圆心方向延伸设置有四个连接柱,所述可调中心光靶的四角分别与所述四个连接柱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的,所述测量杆的另一端通过一转动轴可转动的设置于可调中心光靶的中心位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的轴线照光定位测量装置,包括光靶支架、可调中心光靶及误差测量装置,所述可调中心光靶固定设置于光靶支架上,所述误差测量装置包括一测量杆及安装在该测量杆前端的百分表,所述测量杆的另一端可转动的设置于可调中心光靶的中心位置,所述光靶支架的四周对称设置有调节螺钉,通过所述误差测量装置可以校核误差是否在可允许的范围内,能够大大提高了轴线的定位精度,应用本发明的定位测量装置代替传统的人工手工测量定位方式,有利于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效率,有缩短轴线(多个轴承数量)的定位安装及船舶制造周期,减少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轴线照光定位测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H向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可调中心光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轴线照光定位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光靶支架,2-可调中心光靶,21-外框架,22-活动框架,23-靶心架,3-误差测量装置,31-测量杆,32-百分表,4-调节螺钉,5-第一旋转螺杆,6-第一螺纹套,7-第二旋转螺杆,8-第二螺纹套,9-转动轴,10-轴承,11-连接柱,12-测微准直望远镜,13-轴线,14-对中顶丝。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未经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1078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