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联合式水刺加固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410309882.X | 申请日: | 2014-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324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发明(设计)人: | 曾庆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潼南县炫吉中绸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4H18/04 | 分类号: | D04H18/04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黄书凯 |
地址: | 402660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联合 式水刺 加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织物等的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联合式水刺加固装置。
背景技术
水刺法又称为水力喷射法、水力缠结法、射流喷网法等。水刺法是依靠水力喷射器(又称水刺头)喷射出的极细的高压水流所形成的“水针”,来喷刺纤网,使纤维网中的纤维相互缠结而固结在一起,达到加固纤网的目的,是非织造布固结工艺中一种独特的、正在蓬勃发展的新型加工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水刺法加固纤网原理与针织工,但不采用刺针艺,而是采用高压产生的多股微细水射流喷射纤网,俗称“高压水针”。水针穿过纤网后反弹,再次穿插纤网,由此,纤网中纤维在不同方向高速水针穿插的水力作用下,产生位移、穿插、缠结和合抱,从而使纤网得到加固。
现有的水刺加固通常采用辊筒式或者平台式进行水刺一次性加固,水刺头喷射纤网的形式比较单一,纤网加固缠结作用不佳。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实现多次加固,喷射纤网形式更多的联合式水刺加固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联合式水刺加固装置,包括机架、喷射部和吸水装置,其中,所述喷射部包括水刺头、沿进纤网方向的三个辊筒,位于最后一个辊筒之后的平台网,所述辊筒包括第一真空箱、中空的辊筒体和包在辊筒体外的金属网,所述第一真空箱位于辊筒体中空腔体内,所述辊筒体周向上设有抽吸孔,每个辊筒被纤网包绕的部分,以及平台网上方均设有水刺头,所述辊筒与机架转动连接,所述平台网之后设有一对预压辊;所述吸水装置位于平台网下方且在预压辊之后。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纤网沿进料方向依次包绕三个辊筒,然后经过平台网,其中,两个辊筒对应的水刺头对纤网的一面进行喷射,还有一个辊筒和平台网对应的水刺头则对纤网的另一面喷射,通过结合辊筒式和平台式对纤网进行水刺,纤网的正反面被交替喷射,交替喷射过程中,纤网中的纤维能发生多次位移和穿插,从而使纤网的纤维充分缠结和合抱。另外,辊筒式水刺头喷射出的水与金属网和辊筒体并非垂直,所以碰撞反弹的效果稍差,穿插纤网效果差,而平台式水刺头喷出的水与平台网垂直,反弹效果好,穿插纤网效果好,但平台式水刺头只能对纤网的单面喷射。两者结合能有效促进纤网纤维的缠绕和合抱。
进一步,所述吸水装置为第二真空箱,水刺头喷出的水很大一部分为水雾,第二真空箱能将水雾吸入,并用于回收。
进一步,还设有水气分离器,第一真空箱、第二真空箱中的水通过泵和管道与水气分离器进口连接,将第一真空箱、第二真空箱中的液态水和水雾通过管道泵入水气分离器中,可以将水雾中的水分沉降,便于循环利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联合式水刺加固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联合式水刺加固装置实施例中辊筒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联合式水刺加固装置,包括机架、喷射部和吸水装置,其中,喷射部包括水刺头2、沿进纤网6方向的三个辊筒1,位于最后一个辊筒之后的平台网3,第一个辊筒和第三个辊筒的最高点位置低于第二个辊筒的最低点位置,辊筒1包括第一真空箱13、中空的辊筒体12和包在辊筒体12外的金属网11,第一真空箱13位于辊筒体12中空腔体内,辊筒体12周向上设有抽吸孔14,每个辊筒1被纤网6包绕的部分,以及平台网3上方均设有水刺头2,辊筒1与机架转动连接,平台网3之后设有一对预压辊5;吸水装置位于平台网3下方且在预压辊5之后。
本实施例中,吸水装置为第二真空箱4,水刺头2喷出的水很大一部分为水雾,第二真空箱4能将水雾吸入,并用于回收。
还设有水气分离器,第一真空箱13、第二真空箱4中的水通过泵和管道与水气分离器进口连接,将第一真空箱13、第二真空箱4中的液态水和水雾通过管道泵入水气分离器中,可以将水雾中的水沉降,便于循环利用。
具体工作流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潼南县炫吉中绸有限公司,未经潼南县炫吉中绸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0988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