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包覆型钛氧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08652.1 | 申请日: | 2014-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786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1 |
发明(设计)人: | 徐宁;宋英杰;伏萍萍;吴孟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巴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1391 | 分类号: | H01M4/1391 |
代理公司: | 天津才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8 | 代理人: | 王晓红 |
地址: | 300384 天津市滨海***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包覆型钛 氧化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包覆型钛氧化合物(H2Ti6O13/Mg(0.01~0.05))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动力电池负极材料领域,钛酸锂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材料。由于钛酸锂的晶胞体积在充放电过程中几乎不发生变化,故有“零应变”材料之称。钛酸锂电池容量衰减很慢,寿命明显高于碳负极材料,此外,钛酸锂电池还可以进行平稳的、高倍率的充放电,性能非常优越。在钛酸锂电池刚刚问世的时候,就有专家认为其将给电动车行业带来革命性变革。但钛酸锂材料也存在着自身的缺陷—比容量较低,理论容量仅为175mAh/g,明显低于石墨负极的372mAh/g,影响了其在动力电池中的应用。
钛氧化合物材料(H2Ti6O13)和钛酸锂材料(Li4Ti12O25)相比具有类似的优点,同时比容量提高了20%,是动力型锂离子电池理想的负极材料,未来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由于Ti-O键的存在会导致电解液中的碳酸酯溶剂分解,产生胀气,影响了其实际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比容量高、循环性能好,且工艺简单的包覆型钛氧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包覆型钛氧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称取M盐、钛酸丁酯和去离子水,其中M元素和钛元素的摩尔比为2:3,去离子水质量:(M盐质量+钛酸丁酯质量)=3:1,所述M盐为锂盐、钠盐、钾盐中的一种;将称取好的物料加入高速混合机中混合均匀后喷雾干燥;得到的物料在马弗炉中,800~900℃下进行一次焙烧,焙烧时间为8~24h;
2)将步骤1)中得到的物料加入到[H+]为1~3mol/L的酸溶液中,溶液温度加热到60~90℃,反应时间为24~120h;得到的物料在马弗炉中230~270℃进行二次焙烧,焙烧时间为8~24h;
3)将步骤2)得到的物料和镁元素占步骤2)得到的物料物质的量1~5%的镁盐加入到高速混合机中混合均匀;在马弗炉中300~330℃进行三次焙烧,焙烧时间为8~24h,即得到最终的产品。
所述锂盐为碳酸锂、钠盐为碳酸钠、钾盐为碳酸钾。
所述酸溶液为盐酸或硫酸。
所述镁盐为碳酸镁或氢氧化镁。
得到的最终产品包覆型钛氧化合物的分子式为H2Ti6O13/Mg(0.01~0.05)。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产品比容量高、循环性能好,且工艺简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制得的包覆型钛氧化合物负极材料的物相(XRD)图;
图2是实施例1制备的包覆型钛氧化合物负极材料在电子显微镜下的形貌(SEM)图;
图3是实施例1制备的包覆型钛氧化合物负极材料扣式电池充放电曲线;
图4是实施例1制备的包覆型钛氧化合物负极材料实效电池循环寿命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包覆型钛氧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称取M盐、钛酸丁酯和去离子水,其中M元素和钛元素的摩尔比为2:3,去离子水质量:(M盐质量+钛酸丁酯质量)=3:1,所述M盐为锂盐、钠盐、钾盐中的一种;将称取好的物料加入高速混合机中混合均匀后喷雾干燥;得到的物料在马弗炉中,800~900℃下进行一次焙烧,焙烧时间为8~24h;
2)将步骤1)中得到的物料加入到[H+]为1~3mol/L的酸溶液中,溶液温度加热到60~90℃,反应时间为24~120h;得到的物料在马弗炉中230~270℃进行二次焙烧,焙烧时间为8~24h;
3)将步骤2)得到的物料和镁元素占步骤2)得到的物料物质的量1~5%的镁盐加入到高速混合机中混合均匀;在马弗炉中300~330℃进行三次焙烧,焙烧时间为8~24h,即得到最终的产品。
所述锂盐为碳酸锂、钠盐为碳酸钠、钾盐为碳酸钾。
所述酸溶液为盐酸或硫酸。
所述镁盐为碳酸镁或氢氧化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巴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巴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0865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