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流量仪表的检定校准连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05644.1 | 申请日: | 2014-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7578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1 |
发明(设计)人: | 陈国涛;陈姝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国涛 |
主分类号: | G01F25/00 | 分类号: | G01F25/00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37212 | 代理人: | 董宝锞 |
地址: | 276000 山东省临沂市兰***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量仪表 检定 校准 连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仪表检定校准领域,具体的说,尤其涉及一种流量仪表的检定校准连接方法。
背景技术
在流量计量仪表(如水表、热量表、燃气表等)的检定校准过程中,为了提高效率,采取多块连接,一次检定校准。现有检定校准连接方式有串联、并联和串联后再并联三种方式。
第一种串联连接方式可以一次检定校准多块被检表,减少标准器的个数和检定校准次数,节约能源;但是串联方式被检表可连接数量受到限制。由于流量仪表有阻力,普遍存在压降现象,在越接近仪表满量程时压降越明显,而且降低了流速。在多块仪表串联时,前面被检表达到额定压力,后面被检表往往达不到压力要求,而且满足不了流速的要求。上述现象使得串联连接方式可连接被检表的数量较少。
第二种并联连接方式虽然可以同时运行多组被检表进行检定校准,效率提高,但是所需标准器多,同时多路工作也浪费了能源。
第三种串联后再并联连接方式,虽然相对节约能源且减少了标准器的个数,提高了效率,但并不是最好的连接方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量仪表的检定校准连接方法,其能够减少标准器使用数量和检定校准次数,更有效地节约了能源。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中所述的流量仪表的检定校准连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根据待检表的种类及检定规程的要求,选取对应的被检表个数N和串联管路的个数M,使得在流量较大的检定校准点选择的被检表个数为N,在较小流量检定校准点选取被检表的个数为M×N;
二、将N个被检表通过直管段串联,并在串联管路上设有前端阀门和末端阀门;
三、在M个串联管路中的第一串联管路的末端阀门前与第二串联管路的前端阀门后的直管段通过引管连接,所述引管上设有引管阀门;
四、按照上述串联管路与引管的连接关系,依次将相邻的串联管路通过引管及引管阀门连接;
五、将上述步骤四通过引管连接好的M个串联管路通过总管路并联后与标准器连接。
进一步地讲,本发明中所述的标准器与总管路置于M个串联管路的前端或后端。
进一步地讲,本发明中所述的前端阀门、引管阀门和末端阀门采用电动或气动阀门。
在大流量点检定校准时,分别对每一路串联仪表进行检定校准,其它阀门关闭,打开第一路前段端阀门与末端阀门,对第一路仪表进行检定校准;其它阀门关闭,打开第二路前段端阀门与末端阀门,对第二路仪表进行检定校准;直至M路检定校准结束。
在小流量检定校准时,其它阀门关闭,开启第一路前段端阀门关、最后一路末端阀门和各引管阀门,将原本并联的M个串联管路全部构成串联。这样一次检定校准,就完成了M×N个仪表的一个小流量检定点的检定校准。也可以根据检定规程要求,把M路个串联管路分成若干大组,分别检定校准,如把4组分成2大组分别检定校准,即第一大组开1和2路之间引管阀门,第二大组开3和4路之间的引管阀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检定连接方法,在能够满足检定标准要求的情况下,减少检定次数和标准器的个数,更好地提高效率节约能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连接方式的示意图。
图中:1、前端阀门;2、被检表;3、引管;4、引管阀门;5、直管段;6、末端阀门;7、总管路;8、标准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描述说明。
流量仪表按计量介质分包括液态流量仪表,气态流量仪表。下面分别以水表和普通民用燃气表作为实施例陈述本发明在具体运用过程中的操作。
根据水表的《检定规程》,口径为15mm的水表,压降≤0.063MPa,水表水源压力一般选0.4~0.5MPa,额定流量检定时串联3~9块,小流量时可以串联24块.我们选择每组5块水表串联,4组再进行并联。
额定流量检定,检定第一组串联的水表时,将第一串联管路的前端阀门1与末端阀门6打开,调节节流阀门使得水流经被检水表在额定流量下流入标准器8,达到规定体积后,关闭第一串联管路的前端阀门1与末端阀门6,比较被检水表读数和标准器8读数,处理数据后即完成第一组额定流量检定。按照上述方法依次进行第二串联管路至到第四串联管路水表的检定。此过程耗时约8分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国涛,未经陈国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0564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客车超重报警装置
- 下一篇:一种气体或液体的测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