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有机缓释氮肥制备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410301769.7 | 申请日: | 2014-06-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090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2 |
| 发明(设计)人: | 胡红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胡红辉 |
| 主分类号: | C05G3/08 | 分类号: | C05G3/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王新生 |
| 地址: | 541006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有机 氮肥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肥料生产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有机缓释氮肥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农作物生产主要依赖于氮肥,其是农林业生产中消费量最大的肥料,也是与环境质量密切的肥料。由于传统氮肥具有极好的水溶性,在土壤中溶解快,释放快,其有效期短。在土壤中氮肥易于产生氨挥发,硝酸盐淋溶及反硝化的N2O释放问题,这些分别会导致空气、水环境及水质污染、温室效应等问题。
以尿素为主的氮肥,其硝解和氨化的速度很快,在目前的农作物种植当中,往往造成前期氮肥过剩,造成徒长,而后期脱肥,目前我国氮肥利用率只有30%。缓控释肥料的发展是迫在眉睫。缓控释肥作为一种环保型的高新技术产品,具有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使用量和施肥次数,节省劳动力,减少对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品质等优点,是科学施肥技术的载体和肥料发展的一个趋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有机缓释氮肥制备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有机缓释氮肥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颗粒直径不超过3毫米,总碳含量不低于40重量%的生物碳、硝酸和氨水进行反应,步骤(2),对步骤(1)反应后的混合物进行造 粒;步骤(3)颗粒肥料加入造粒机内;步骤(4)在造粒机旋转条件下,喷入分散胶液,使分散胶液均匀分布在颗粒肥料的表面,步骤(5),将氧化钙和脱水石膏粉的混合物喷撒且包覆于颗粒肥料表面,且所述颗粒肥料、分散胶液和氧化钙和脱水石膏粉的混合物三者的重量份数之比为65~70:1~5:20~25;步骤(6),将被包覆的颗粒肥料烘干过筛,即可制成有机缓释氮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利用了生物炭的可反应化学基团(如羧基,羟基)及可成氢键原子(如氢、氧)的特征,利用硝酸,或氨水与生物炭不同反应顺序制造与生物炭具有不同吸持强度或者缓释特征的有机缓释氮肥;且采用包膜方法的制备方法制备的有机缓释氮肥最终释放的是钙元素,不形成环境污染,完全环保,无有害物残留,可有效控制氮肥的释放;可以减少胶粘材料用量,降低成本,还可以补充土壤中的钙元素;释放的弱碱性物质,可调节酸性土壤,解决土壤的日益酸化;不但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而且能提升其品质,在保持同等氮磷钾施用量的情况下。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生物炭、硝酸和氨水的配比为30~40重量份生物炭;6~8重量份硝酸;5~8重量份氨水。
进一步,步骤(2),在反应后的混合物进行造粒时中加入2~5重量份包覆粘结剂。
进一步,步骤(1)生物炭是先与硝酸进行反应,然后再与氨水进行反应,生物炭先与硝酸进行反应是将生物炭投入到盛有硝酸的反应器或在盛放生物炭的设备内将硝酸喷淋到生物炭上,然后在生物炭和硝酸的反应产物上投加或喷淋氨水。
进一步,所述分散胶液为聚合物胶为聚乙烯醇、聚醋酸乙烯乳液及聚丙烯酸乳液的混合物。
进一步,分散胶液的浓度为15至20%。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为一种有机缓释氮肥制备方法制备的肥料中氮素养分延缓释放性检测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所用生物炭为颗粒直径≤3毫米,质量为500kg。
将竹炭生物炭通过提升料斗提升到料仓,然后通过料仓出料口及计量输送带将竹炭生物炭计量送入到第一转鼓内。
将工业硝酸(重量百分浓度50%~70%)或浓硝酸(重量百分浓度98%)在稀释反应灌中兑水稀释至重量百分浓度为30%。将工业氨水(重量百分浓度为18~28%%)或液氨在稀释反应罐中兑水稀释至重量百分浓度为15%。
将30%的硝酸溶液通过硝酸输送管及喷头喷淋到在第一转鼓中运动的竹炭生物炭颗粒上,喷入量为1237kg。保持竹炭生物炭在第一转鼓内运动15~30分钟,获得初级物料,并将运动到第一转鼓末端的初级物料送到第二转鼓中。
将15%的氨水溶液通过氨水输送管及喷头喷淋到在第二转鼓中运动的初级物料上,喷入量为1113kg。保持初级物料在第二转鼓内运动时间在15~30分钟之间,在第二转鼓末端获得次级物料,将其通过输送装置送到第三转鼓之中,第三转鼓为造粒转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胡红辉,未经胡红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0176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CO气相合成草酸酯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富含微量元素的包膜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