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通气的圆顶在审
申请号: | 201410300279.5 | 申请日: | 2014-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540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31 |
发明(设计)人: | K·R·莫勒;P·瓦尔舍尔;N·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奥迪康有限公司;伯纳方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1/10 | 分类号: | H04R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阙华进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24 | 代理人: | 陈建春 |
地址: | 丹麦斯*** | 国省代码: | 丹麦;DK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气 圆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括BTE(耳后式)单元的听力装置,其适于安装在用户耳朵后面或上面及还包括连接到柔软安装插入件的细声管,柔软安装插入件包括圆顶状部件和至少一通气孔。
背景技术
听力装置通常通过其装配到用户耳朵的方式进行表征。BTE型听力装置安装在用户耳朵后面或上面并包括BTE单元和细管,其中BTE单元包括传声器、放大器、电源和接收器(扬声器)。BTE单元连接到细管,该管的远端装配在用户耳道中,其将声音从细管端部处的BTE单元或扬声器单元(接收器单元)传到用户耳朵中的鼓膜。多种其它类型的听力装置的描述例如可在US 2008/0123889 A1中找到并引用于此。
听力装置通常遭受多种声学影响,例如听力装置的干扰产生的声音及自然声音到达听力装置用户的鼓膜或直接声反馈,其是听力装置产生的声音从耳道壁反射到听力装置的传声器从而导致声音振荡的结果。这些影响可通过封闭听力装置用户的耳道而得以抑制,其有效防止自然声音到达鼓膜及防止听力装置产生的声音到达听力装置的传声器。然而,封闭耳道产生堵耳效应,在人的耳道封闭时这对应于该人自我话音的放大。堵耳效应下的放大是骨导声音振动离开充满耳道的物体/听力装置朝向鼓膜的回响的结果,因为这些振动不能通过耳道逸出。
为防止堵耳效应,已知的技术是在充满耳道的听力装置部件中引入通气孔。常见的通气设计通过添加穿过圆顶的通气孔进行,其连接到听力装置或为听力装置的一部分,通气孔直径及其长度对直接声反馈和堵耳效应具有大影响。
常见的圆顶通过将热液体材料加入加工结构内进行制备,其通过硬化过程形成圆顶。该方法限制圆顶的设计自由度,因为用于传输声音和通气的孔必须通过长和细的加工结构形成,这样的结构因其高长度和小直径而十分脆弱。关于通气孔或小孔的另一问题通常在于被耳垢堵塞的风险,其可改变或消除通气效果或减少声音的传输,因为通气孔及用于传输声音的中心孔可能被耳垢充塞。此外,引入通气孔需要额外的材料,因为该孔需要具有一定长度的孔道以适当起作用,否则,该孔可能因在耳道中挤压圆顶而封闭,这限制了最小的可能圆顶尺寸。
JP 8-37697 (A)提出了包括耳塞主体和连接件的耳塞。耳塞主体包括可用作通气孔的基座孔。连接件在凸缘部分包括四个通孔。如果耳塞主体和连接件连接且它们的孔未对准,耳塞变成未形成通气孔的状态。如果凸缘部分的通孔之一与耳塞主体的基座孔对准,则可得到通气孔。
在US 2008/0226114 A1中,提出了用于与声音设备一起使用的适配器。该适配器包括适配器主体,其具有从适配器主体的壁延伸的凸出部分。延伸到用户耳道内的套管连到该凸出部分。适配器主体包括延伸穿过适配器壁的一个或多个孔。套管可包括一薄层声音传输材料或平纹棉麻织物。
US 2008/0123889 A1公开了适于在CIC(深耳道式)及部分暴露的ITC(耳道式)类型的耳道内使用的助听器装置。该助听器装置由集成部件的系统组成,这些部件在助听器处于耳道中时具有与内耳连通的空气通道。助听器外壳小于佩戴者的耳道以在外壳和耳道之间形成开放通道。柔软安装插入件包括开口以产生从助听器装置末端延伸到开放通道的声音通路。
US 2010/098281 A1公开了用于将听力装置保持在耳道的骨部内的多密封系统,包括至少两个密封件,其中一个具有弧形壳,在弧形壳的顶部具有开口。通气孔可靠近该开口设置或位于该开口中。弧形壳具有扇形内表面壁以顺应耳道地支撑该壳并因而保持声密封。第一密封件可使第一装置构件居中在耳道中的第一位置处,及第二密封件可使第二装置构件居中在耳道中的第二位置处。
WO 99/07182 A2提出了可分离地固定到深插入到耳道内的接收组件的声耦合器。该声耦合器提供半刚性、薄壁、圆柱形连接套筒,其适于连在圆柱形接收组件上。共形的密封材料附着到连接套筒上,其用于在声学上密封耳道。密封材料可包括通气通路。球窝接头可使接收组件能实现咬合。光滑涂层或具有医药性质的涂层可施加在密封材料上。接收组件可包括碎片防护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标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听力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奥迪康有限公司;伯纳方股份公司,未经奥迪康有限公司;伯纳方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0027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