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连铸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99728.9 | 申请日: | 2014-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84552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1-09 |
发明(设计)人: | 李志强;吴国荣;陈永;曾建华;潘红;唐生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1/18 | 分类号: | B22D1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李雪;李翔 |
地址: | 617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铸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连铸方法。
背景技术
连铸结晶器振动技术是影响连铸坯生产的关键技术,其振动波形(速度曲线)的每一次演变和发展都对连铸工艺和铸坯质量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连铸技术的发展,对铸坯表面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严格控制振痕深度是解决铸坯表面质量的主要途径。
结晶器振动在改善结晶器润滑、避免粘结、提高拉速的同时,却也使铸坯表面产生了振痕。连铸坯角部横裂纹经常发生在振痕波谷处,当振痕深时在波谷处容易产生角部横裂纹。这是由于铸坯在矫直时,铸坯内弧侧受到拉伸应力,而振痕波谷处应力较为集中,且在振痕波谷处填充有保护渣,致使此处冷却速度降低,凝固组织粗大,坯壳强度低。同时振痕波谷处又常是析出物的发源地,微合金化元素如S、Al、V、N等对低温热塑性区的脆性影响很大。另外铸坯表面温度低于800℃时,由于奥氏体晶界析出铁素体,这一过程同时促进AlN和其它碳氮化物的析出,增加钢的脆性。
有鉴于此,需要提供一种能够减少连铸坯角部裂纹生成的连铸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减少连铸坯角部裂纹生成的连铸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连铸方法,该方法包括使未完全凝固的铸坯从沿竖直方向振动的结晶器中拉出,其中,所述结晶器的振幅以mm为单位的数值为A=C1+C2V,其中,C1为2-3,C2为3-4,V为铸坯的拉速以m/min为单位的数值,所述结晶器的振动频率以Hz为单位的数值为f=C3+C4V,其中,C3为150-160,C4为-20-10。
优选地,所述铸坯的拉速为0.7-1.2m/min。
优选地,所述结晶器的非正弦振动曲线的波形偏斜率a=2(C5-0.5),其中C5为非正弦因子,C5为0.5-0.7。
优选地,所述铸坯的断面为(950~1930)mm×230mm。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计新的结晶器振动参数,可以降低铸坯的振痕间距和振痕深度,从而可以降低生产的铸坯的角部横裂纹率、起皮缺陷率,提高产品质量。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连铸方法,该方法包括使未完全凝固的铸坯从沿竖直方向振动的结晶器中拉出,其中,所述结晶器的振幅以mm为单位的数值为A=C1+C2V,其中,C1为2-3,C2为3-4,V为铸坯的拉速以m/min为单位的数值,所述结晶器的振动频率以Hz为单位的数值为f=C3+C4V,其中,C3为150-160,C4为-20-10。
结晶器承接从中间罐注入的钢水并使之按规定断面形状凝固成坚固坯壳,并且结晶器通过振动以使铸坯通过拉矫机顺利拉出,避免粘结。在本发明的方案中,根据拉矫机的拉速控制结晶器振动的频率和振幅,优化了结晶器的振动模式,降低了铸坯的振痕间距和振痕深度,从而降低了其表面角部横裂纹率和起皮缺陷率,提高了产品质量。
在结晶器的振动过程中,铸坯的振痕间距主要与振动频率和拉速有关,即振痕间距以mm为单位的数值为L=1000V/f。通过优选结晶器的振动参数,可以在保证铸坯质量的前提下允许小幅提高所述铸坯的拉速,具体地,所述铸坯的拉速为0.7-1.2m/min。
另外,所述结晶器的非正弦振动曲线的波形偏斜率a=2(C5-0.5),其中C5为非正弦因子,C5为0.5-0.7。通过将所述结构器的振动曲线设置为非正弦振动曲线,可以缩短负滑脱时间,降低振痕深度。具体地,负滑脱时间t=60(1-a)arccos[1000(1-a)V/(π2Af)]/πf,可见,负滑脱时间t随着波形偏斜率a的增加而减小,因此采用非正弦振动曲线是有助于降低负滑脱时间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9972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