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线杆防撞保护座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94103.3 | 申请日: | 2014-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9988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2-15 |
发明(设计)人: | 张立斌;赵文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栾城县供电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F15/14 | 分类号: | E01F15/14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众志华清知识产权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13123 | 代理人: | 张明月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线杆 保护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杆保护装置,具体为一种电线杆防撞击保护座。
背景技术
电杆是基础的电力设施,很多电杆都埋设在道路的两侧,道路车辆发生车祸撞到路边的电杆的情况时有发生,电杆因此倾倒或断裂使电力传输中断,维修也很麻烦,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用电。因此需要对电杆进行防护。目前的电杆防撞保护装置大多结构较为复杂,防撞性能较差。如中国发明专利文献CN201850812U公开了一种电杆保护座,它由防撞甲、顶盖和填料构成,其顶盖和保护甲为一体结构,不方便填料的填充,并且这种电杆保护座需要用螺栓连接,安装人员只能钻入保护装置内部固定螺栓,防护装置内部空间狭小,给安装人员造成很大的工作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提供一种电线杆防撞保护座,在电杆被撞时能够有效的保护输电线路中的电线杆,并且安装非常方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线杆防撞保护座,包括两个相对扣接在一起的半圆筒状的防撞筒以及填充在防撞筒内的缓冲填料,所述每个防撞筒相连接的边缘的内部设有至少两个筒状耳,两个防撞筒内部的筒状耳的上下位置错开并对应,相对应的筒状耳内通过销轴穿接;防撞筒的顶部设置有凹槽,凹槽内配合设置两个对称的顶盖,顶盖上设有与电线杆的柱面相对应的半圆形的缺口。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缓冲填料为沙子或粘土。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
本发明采用两半圆筒状的防撞筒,防撞筒受到撞击时,可以有效地分散撞击时的力,将点受力转变成面受力,并将受力传递给缓冲填料,有效的保护了电线杆,避免了断电的发生。顶盖可以有效的保护防撞筒和缓冲填料及筒状耳免受风雨的侵蚀。防撞筒顶部设置有凹槽,可以使顶盖稳定地固定于防撞筒上部,当防撞筒受到撞击时顶盖不会从防撞筒顶部脱落。
本发明拆装方便,掀开顶盖后可以很方便地拆装和添加缓冲填料。
本发明的防撞筒的边缘处的筒状耳错开一定的位置并对应,使两个防撞筒相对扣在一起时可以紧密的扣在一起不留缝隙,且方便销轴的连接。当销轴插入在两个防撞筒对应的筒状耳时,两个防撞筒就形成了一个圆筒形整体,连接安装非常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防撞筒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防撞筒的筒状耳连接示意图。
其中:1、防撞筒,2、筒状耳,3、顶盖,4、电线杆,5、缓冲填料,6、销轴,7、凹槽,8、铁丝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电线杆防撞保护座,包括两个半圆筒状的防撞筒1,两个防撞筒1可以相对扣接在一起组成一个圆筒,防撞筒1可以是混凝土浇筑的,防撞筒1的内部设有铁丝网,铁丝网对水泥起到支撑作用,防撞筒内部的铁丝网对防撞筒起到支撑的作用,防止防撞筒被撞散;组成圆筒后在圆筒内填充有缓冲填料5,如图1所示。每个半圆筒状的防撞筒1相连接的边缘的内部设有筒状耳2,所述筒状耳2可以是一段铁管,铁管在用混凝土浇筑防撞筒时,就预埋在防撞筒的边缘,每个防撞筒上至少设置两个筒状耳2,两个防撞筒1上的筒状耳2的上下位置错开并在竖直方向对应,如图2所示。相对应的筒状耳内通过销轴6穿接,筒状耳2连接示意图见图4。两个防撞筒1的顶部均设置有凹槽7,凹槽7互相对称,凹槽7内配合设置两个对称的顶盖3,顶盖3上设有半圆形缺口,两个顶盖3配合扣在一起时恰好将电线杆围在中间,顶盖3的结构示意图见图3。缓冲填料5为沙子或粘土,因为沙子和粘土具有一定的缓冲性能且价廉易得,使用时,将两个半圆筒状的防撞筒相对扣在一起,使电线杆位于防撞筒的中间。用销轴穿过筒状耳将两个防撞筒连接在一起,在电线杆和防撞筒之间填满缓冲填料,并将两个顶盖扣在防撞筒的顶部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栾城县供电分公司,未经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栾城县供电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9410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