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桅杆与动力头的连接机构和组合及具有该组合的旋挖钻机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292595.2 | 申请日: | 2014-06-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744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1 |
| 发明(设计)人: | 陆严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中联重科桩工机械有限公司;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21B15/00 | 分类号: | E21B15/00;E21B3/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波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64 | 代理人: | 孙燕娟 |
| 地址: | 20161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桅杆 动力 连接 机构 组合 具有 钻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机械领域,尤其是一种桅杆与动力头的连接机构和桅杆与动力头的组合及具有该组合的旋挖钻机。
背景技术
目前,伴随着高铁及房地产的开发建设,桩工机械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尤其是旋挖钻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旋挖钻机在工作时,动力头由桅杆上的导轨提供导向作用。为配合动力头在桅杆上的上下移动,需要在动力头与桅杆之间设置连接机构将动力头与桅杆连接在一起。请参考图1至图3,在现有技术中,动力头30的主体部上设有与导轨20相配合的L型滑耳40,用于实现导轨20与动力头30的连接。上下延伸的导轨20通过底部倒角处的两条焊缝固定于桅杆10上靠近动力头30一端的两侧。组装时,动力头30及滑耳40从三面包裹导轨20,将导轨20包裹于动力头30的主体部、滑耳40以及桅杆10之间,从而使导轨20可以更加精准的导引动力头30,使动力头30沿着桅杆10的轴向运动。然而,由于动力头30在工作时需要在旋转机构的带动下自转以实现钻挖操作,而使得导轨20在旋挖钻机的工作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剪切力,而作为导轨20上受力点的焊缝就要实时承受这种剪切力的冲击。这种连接机构能够满足吨位较小的旋挖钻机的需要,但是随着旋挖钻机吨位的不断增大,导轨20上承受的剪切力也不断的增加,上述焊缝难以承受过大的应力,导致上述焊缝成为开裂事故的高发点,且通过现场维修难以解决焊缝继续开裂的问题,所以一旦焊缝开裂,将给售后服务带来较大的困扰。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承受较大作用力的桅杆与动力头的连接机构和桅杆与动力头的组合及具有该组合的旋挖钻机。
本发明所提供的桅杆与动力头的连接机构包括设于桅杆上的导轨及以及设于动力头上的钩爪,所述钩爪包括与所述动力头相连的连接部以及与所述连接部相连的滑动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滑动部沿不同的方向延伸,且所述滑动部收容于所述导轨上形成的容置槽内,所述导轨的至少一侧设有用于连接所述导轨和所述桅杆的加强结构。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和所述滑动部互相垂直,且所述连接部和所述滑动部分别垂直于所述动力头的主体部和所述桅杆。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钩爪还包括平行于所述动力头的主体部且垂直于所述连接部的基体部,所述基体部通过焊接或螺接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动力头的主体部。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轨、所述桅杆及所述动力头之间合围形成一可容纳所述加强结构的容置空间。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轨沿所述桅杆的长度方向焊接于所述桅杆的两个相对侧,且各导轨与所述桅杆之间形成两条焊缝,所述容置槽形成于所述导轨的与所述桅杆相背离的侧面上。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结构包括沿所述桅杆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若干对加强筋,各对中的两个加强筋相对所述导轨对称设置。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若干个加强结构包括沿所述桅杆的长度方向交错排列的若干条加强筋,位于相邻高度的加强筋位于所述导轨的不同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轨的横截面为U型、C型、燕尾型、W型、M型或V型。
本发明所提供的桅杆与动力头的组合,包括桅杆及可相对桅杆滑动的动力头,所述桅杆和所述动力头以上所述的桅杆与动力头的连接机构固定在一起。
本发明所提供的旋挖钻机,包括桅杆及可相对桅杆滑动的动力头,所述桅杆和所述动力头通过上述桅杆与动力头连接结构连接在一起。
在本发明中,导轨上容置槽的设置,将现有技术中三面包裹导轨的方式变成了导轨的容置槽包裹动力头的滑动部的方式,从而为加强结构的布设提供了空间;加强结构的设置将连接机构单纯依靠两条焊缝受力变成了依靠加强结构受力,加强结构的受力使得焊缝由承受作用力的工作焊缝转化为单纯将导轨连接到桅杆上的联系焊缝,因此焊缝处受到的应力大幅度降低,焊缝不容易开裂,因此,通过加强结构的设立,使本发明提供的连接机构达到了能够承受较大的作用力的目的。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构造,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桅杆与动力头的连接机构的主视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桅杆与动力头的连接机构俯视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桅杆与动力头的连接机构的主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中联重科桩工机械有限公司;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中联重科桩工机械有限公司;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9259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