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促进全缘叶绿绒蒿种子萌发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92268.7 | 申请日: | 2014-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122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03 |
发明(设计)人: | 陈红刚;杜弢;杨韬;高素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甘肃中医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C1/00 | 分类号: | A01C1/00 |
代理公司: | 东营双桥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7107 | 代理人: | 侯玉山 |
地址: | 730000 ***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促进 全缘叶绿绒蒿 种子 萌发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种子萌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促进全缘叶绿绒蒿种子萌发的方法。
背景技术
全缘叶绿绒蒿Meconopsis integrifolia(Maxim.)Franch为一年生至多年生草本,产于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主要生长在海拔3200~3800m的高山草甸和灌丛中,作为经典藏药“吾巴拉”使用,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等功效,用于治疗肺炎、肝炎、头痛、水肿等病症。
近年来由于生态破坏、群落退化等原因,野生资源濒临灭绝,人工种植是满足其用药需求的唯一途径,全缘叶绿绒蒿主要采用种子繁殖。据《西北植物学报》2008年第9期,石慧珍,刘明霞,许静等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罂粟科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研究》文章中报道,采用5℃、10℃、15℃、20℃、25℃条件下,将种子均匀放在玻璃培养皿中,培养皿底部垫有两层滤纸,每天加水一次,在黑暗条件下培养,5℃条件下培养60天后在室温下培养20天,结果表明,绿绒蒿种子只在 5℃时的萌发率为7.3%,其余温度均不萌发,因此无法满足大面积生产的需要。
目前常用于促进种子萌发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要选择籽粒饱满、新鲜种子,既为种子的萌发奠定了物质基础,又保证了种子有较高的发芽率。
第二,在催芽或播种前,进行晒种,促进种子加快终止休眠;也可以采用化学药剂处理,如用赤霉素(10mg/kg)、萘乙酸(10mg/kg)等打破种子休眠,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
第三,在生产上,为了减轻种皮的胶质透明层和木质厚壁细胞层对种子萌发的不利影响,常在催芽或播种时,先进行浸种,再搓去种皮。同时浸种则为种子的吸水膨胀提供了充足的水分条件,能缩短种子的萌发时间。
第四,在进行大量种子的催芽时,要经常翻动种子,改善种子的通气条件,保障所有的种子能够获得充足的氧气,促进种子萌发整齐一致,也能防止出现烂种现象。还可以散失种子自身活动所释放的热量,避免内部种子受到高温伤害。
第五,在催芽过程中,一般结合冲洗和翻动种子时给予一定的散射光照,每天可进行4~5次短时间的间歇光照。
第六,播种要浅,并要求保持表土湿润和疏松,以促使种子迅速萌发和子叶出土,以免种子在土壤中过分消耗体内养分,在芽未出土之前营养耗尽而死亡,或幼芽出土后生长不良。
但是,由于全缘叶绿绒蒿种子生长的特殊环境,因此目前还没有快速促进其种子萌发的有效手段,同时对于其人工培养育种的方法也鲜有报道。
由此可见,建立促进全缘叶绿绒蒿种子萌发的方法,为大田生产提供催芽技术对扩大其群体,保护其野生资源,维持其遗传多样性,以及规范化种植都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了克服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促进全缘叶绿绒蒿种子萌发的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的:
一种促进全缘叶绿绒蒿种子萌发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全缘叶绿绒蒿种子在30-40℃条件下烘10-15小时;
(2)将步骤(1)烘后的种子在-15~-10℃,湿度为70%~80%,黑暗条件下放置24-48小时;
(3)将步骤(2)得到的种子放置于质量浓度为12-16%的聚乙二醇溶液中,保持温度为2-6℃,在黑暗条件下浸泡15-24小时;
(4)将步骤(3)浸泡后的种子放置于10wt.%的氨水中浸泡2-4小时,然后用蒸馏水将种子表面清洗干净;
(5)将步骤(4)清洗干净的种子浸泡在50-400mg/L的赤霉素溶液中处理12-18小时,然后用蒸馏水将种子表面清洗干净;
(6)将步骤(5)清洗干净的种子在10-15℃,湿度为80-90%,黑暗的条件下发芽。
所述的促进全缘叶绿绒蒿种子萌发的方法,在步骤(1)之前可以选择饱满且表面无杂质的全缘叶绿绒蒿种子。
所述的促进全缘叶绿绒蒿种子萌发的方法,步骤(3)中聚乙二醇可以为聚乙二醇2000。
所述的促进全缘叶绿绒蒿种子萌发的方法,步骤(3)中聚乙二醇溶液的质量浓度优选为15%,温度优选为5℃。
所述的促进全缘叶绿绒蒿种子萌发的方法,步骤(5)中赤霉素溶液浓度优选为100mg/ 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甘肃中医学院,未经甘肃中医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9226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非晶形薄膜的形成装置
- 下一篇:一种豆渣酸奶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