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公害玉米的病虫害防治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410283680.2 | 申请日: | 2014-06-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678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1 |
| 发明(设计)人: | 管礼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管礼静 |
| 主分类号: | A01G13/00 | 分类号: | A01G13/00 |
| 代理公司: | 安徽信拓律师事务所 34117 | 代理人: | 鞠翔 |
| 地址: | 2332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公害 玉米 病虫害 防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玉米栽培管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公害玉米的病虫害防治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玉米(学名:Zea mays),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生物学范围里,玉米是一种碳4植物,苞叶却用C3模式进行光合作用,属于雌雄同株。主产区位于世界第三大玉米带——中国松辽平原玉米带[1]。玉米总的种植面积约1249.35平方公里,亦称玉蜀黍、包谷(包谷棒)、苞米、棒子、棒槌子。潮汕话称为幼美仁(因从美洲传入的缘故),粤语称为粟米,闽南语称作番麦,。是一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的饲料来源,其营养丰富,也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
而无公害玉米是一种新型的玉米品种,这类的玉米的营养价值更高、在栽培的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更小,玉米本身所含有的农药等几乎没有,是一种新型的绿色的农作物,但是这类的产品的病虫害也一样的严重,但是由于产品的差别,病虫害的防治也会有细微的差别,如果按照普通的方式去进行防治,效果肯定非常的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方法合理、实施方便、操作便捷的无公害玉米的病虫害防治的方法。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无公害玉米的病虫害防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方法,
方法一、防治花白苗:5月中、下旬即6叶期前,发现病株,用0.3%的硫酸锌溶液喷洒1-3次,隔5-7天喷一次;
方法二、防治粘虫: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如平均每株有一头粘虫,用氰戊菊酯类乳油兑水喷雾防治,还可用5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把粘虫消灭在三龄前;
方法三、防治玉米螟:7月上、中旬每公顷释放22.5万头赤眼蜂,分两次释放,每次释放总量的一半,释放时间间隔5-7天,可将螟虫消灭在孵化之前,或者设置高压汞灯诱杀成虫。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上述的方法表述的非常的清晰,在操作的过程中就更加的明了,而且由于方法表述的不是非常的繁琐,工作人员在按照方法操作的时候不容易出现失误,这样效果就更加的好。本发明方法合理、实施方便、操作便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无公害玉米的病虫害防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方法,
方法一、防治花白苗:5月中、下旬即6叶期前,发现病株,用0.3%的硫酸锌溶液喷洒1-3次,隔5-7天喷一次;
方法二、防治粘虫: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如平均每株有一头粘虫,用氰戊菊酯类乳油兑水喷雾防治,还可用5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把粘虫消灭在三龄前;
方法三、防治玉米螟:7月上、中旬每公顷释放22.5万头赤眼蜂,分两次释放,每次释放总量的一半,释放时间间隔5-7天,可将螟虫消灭在孵化之前,或者设置高压汞灯诱杀成虫。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管礼静,未经管礼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8368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