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强度耐磨钢板及其生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283475.6 | 申请日: | 2014-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003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30 |
发明(设计)人: | 张涛;侯华兴;林田子;杨颖;张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54 | 分类号: | C22C38/54;C22C33/04;C21D8/02 |
代理公司: | 鞍山华惠专利事务所 21213 | 代理人: | 赵长芳 |
地址: | 114021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强度 耐磨 钢板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金属材料冶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550HB级高强度耐磨钢板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耐磨钢板可广泛应用于能源、交通、农机、矿山设备、工程机械及水泥设备等领域,高碳高锰系列作为经典耐磨钢曾被广泛使用百余年。但当破碎物料受到的冲击并不强烈时,由于高锰钢具有的加工硬化性能不能充分得以发挥,使得高锰钢衬板表现出了磨损快、使用寿命短的弱点;而低、中合金耐磨钢由于具有较好的耐磨性和韧性,生产工艺较简单,经济性合理的特点,开发与应用发展得很快。
表面硬度550HB级别的耐磨钢板为高强度耐磨钢板,具有较高的表面硬度和耐磨能力,一般采用淬火加低温回火状态下供货,主要在工程机械、矿山机械等需高耐磨的工况下使用。
国内外高强度耐磨钢板的生产已经形成多项专利,例如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775983提供了一种“高强度铸造空冷贝氏体耐磨钢及其制备方法”,其化学成分是(重量%):C0.32~0.65,Si0.8~3.0,Mn1.2~3.0,Cr0.5~0.8,Cu0.3~0.8,B0.001~0.008,Al0.18~0.35,Y0.05~0.15,Ti0.05~0.20,Mg0~0.12,Ca0~0.12,Zn0~0.15,且0.10<Mg+Ca+Zn<0.25,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微量杂质。其制造工艺是:将废钢、生铁、铬铁和铜板混合加热熔化,熔清后加入硅铁和锰铁预脱氧和合金化;炉前调整成分合格后将温度升至1600~1660℃,加入铝终脱氧和合金化,而后出炉;将含钇、硼、钛、镁、钙和锌等的复合变质剂破碎至粒度小于25mm的小块,置于浇包底部,用包内冲入法对钢水进行复合变质处理;变质处理后,将钢水在普通铸型中浇注成铸件。此发明的耐磨钢与传统高锰钢相比碳、锰含量明显降低,表面硬度提高,洛氏硬度为55.7,由于表面硬度提高,可明显提高使用寿命,提高设备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该专利属中碳、高硅合金耐磨钢,合金体系复杂,铝、硅、钛含量偏高,冶炼、连铸困难,只能用于生产铸件。
专利公开号CN1140205公开的“一种中碳中合金耐磨钢”,其化学成分为:C0.45~0.65%,Si0.3~0.8%,Mn0.4~1.0%,Cr4.0~5.5%,Mo0.3~0.7%,V0.2~0.5%,Re0.02~0.05%,P·S≤0.040%。该专利采用铸钢的方法生产,适合制作承受较大负荷工况条件的中型球磨机的衬板、隔仓板,滚式破碎滚筒,锤式,反击式破碎机的锤头、板锤,也可用于对磁选要求严格的颚式破碎机的齿板,使用寿命为高锰钢的3—4倍。该专利产品锰、硅含量较低,但碳及铬钼等合金含量仍偏高,只能铸造生产,且含稀土钢冶炼困难,生产过程不易控制。该专利耐磨钢表面硬度为洛氏52,硬度偏低,耐磨性较差。
专利公开号CN101250673提供了“一种超高强度耐磨钢及其生产方法”,其成分为(重量百分比):C0.10~0.17%,Si0.25~0.50%,Mn1.20~1.50%,P≤0.018%,S≤0.008%,Cr0.20~0.50%,Ni0.25~0.50%,Mo0.10~0.40%,Als0.02~0.06%,B≤0.005%,RE≤150g/吨钢,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且碳当量Ceq(%)≤0.60,Ceq(%)=C+Mn/6+(Mo+Cr+V)/5+(Ni+Cu)/15。该钢的具体生产方法包括:超纯净钢工艺进行冶炼—铁水脱硫—转炉顶底复合吹炼—真空处理—结晶器喂稀土(RE)丝—浇注成板坯—板坯加热—粗轧—精轧—空冷或冲中压水冷却—钢板调质处理。该专利碳及合金含量较低,可连铸生产,虽为超高强度和高韧性,但钢板硬度仅为400HB不能达到550HB,不能广泛应用于工作条件恶劣,对耐磨性能要求高的矿山及工程机械产品上,且淬火后需回火处理,工艺复杂,成本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鞍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鞍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8347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挠性电路模块
- 下一篇:Houttuynoid B在抗结核菌药物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