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学透镜、透镜单元、摄像模块和电子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76213.7 | 申请日: | 2014-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8079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2 |
发明(设计)人: | 高田五朗;藤浪达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2B3/00 | 分类号: | G02B3/00;G02B1/1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021 | 代理人: | 王亚爱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学 透镜 单元 摄像 模块 电子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透镜、透镜单元、摄像模块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数码相机或具有摄影功能的便携式电话机等的电子设备中,搭载了将组合了多个光学透镜的透镜单元和摄像元件构成为一体的摄像模块。这种用于搭载在电子设备中的摄像模块例如记载在专利文献1、2中。
专利文献1:JP特开2012-208391号公报
专利文献2:JP特开2009-175331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2的摄像模块中,在光学透镜表面配置通过印刷或涂敷等形成的遮光膜,作为遮光部件。该遮光膜除去透镜单元内的不需要的入射光来抑制光斑或叠影的产生。但是,在光学透镜形成遮光膜时,在入射光照射到光学透镜上的遮光膜的情况下,入射光在遮光膜表面反射,这会导致光斑或叠影的产生。
在专利文献1的遮光膜中,通过在遮光膜表面形成微小凹凸来减弱遮光膜中的入射光的表面反射。然而,在成膜在光学透镜的透镜部的周围的遮光膜中,透镜部侧的缘部的遮光膜侧面易于成为相对于透镜面陡立的平坦面。该陡立的平坦面因入射光的照射而产生表面反射,该表面反射光成为杂散光从而使光斑或叠影产生。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透镜、透镜单元、摄像模块、电子设备,通过确实地防止形成在光学透镜的遮光膜的遮光膜表面以及遮光膜缘部的入射光的反射来获得高品质的摄像图像。
达成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光学透镜,在透射光线的透镜母材表面设置了遮光膜,上述遮光膜的表面粗糙度大于上述透镜母材的遮光膜界面侧的表面粗糙度,在通过上述光学透镜的光轴、且与光轴平行的截面,遮光膜面切线相对于透镜母材切线在上述光学透镜的径向外侧朝向上述光学透镜的宽度方向外侧所成的角度即交叉角在2°~25°的范围内,其中,上述透镜母材切线是上述遮光膜的上述光轴侧的缘部处的上述透镜母材表面的切线,上述遮光膜面切线是平均化上述遮光膜面的微小凹凸高度的平均线的上述缘部处的切线。
另外,在用于上述遮光膜所包含的遮光性物质的黑色色材优选包括碳黑、钛黑、氧化铁、氧化锰、或石墨的的至少任意1种。进而,优选上述遮光膜的表面粗糙度为3μm~5μm的范围,上述透镜母材的遮光膜界面侧的表面粗糙度小于3μm。
另外,达成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透镜单元配置了1片以上的上述光学透镜。
进而,达成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摄像模块具有上述透镜单元、和通过上述透镜单元来拍摄光学像的摄像元件。
进而,达成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电子设备搭载了上述摄像模块。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光学透镜、透镜单元、摄像模块、电子设备,通过确实地防止形成在光学透镜的遮光膜的遮光膜表面以及遮光膜缘部处的入射光的反射,从而抑制了入射光的反射引起的光斑或叠影的产生,能得到高品质的摄像图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模块的概略剖视图。
图2是表示包含光学透镜的透镜光轴的截面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3是放大图2的P部的光学透镜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4是进一步放大表示图3的遮光膜的缘部的示意说明图。
图5是表示遮光膜的粗糙化引起的光散射和遮光膜引起的光吸收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6是使光学透镜为凹透镜的情况下放大图2的P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7的(A)、(B)、(C)是表示遮光膜的各种平面形状的俯视图。
符号说明
11摄像部
13透镜架
15A、15B、15C、15D、15E 光学透镜
27a 光入射侧的面
27b 光出射侧的面
17遮光膜
23遮光膜的缘部
27透镜母材
30透镜部
100 摄像模块
110 透镜单元
L1透镜母材切线
L2遮光膜面切线
L3平均线
θ 交叉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是摄像模块的概略剖视图。
摄像模块100具有透镜单元110、和包含摄像元件的摄像部11,被未图示的基板等的支承部件所支承而配置在数码相机等的电子设备的壳体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胶片株式会社,未经富士胶片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7621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