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螺纹衬套加工用装夹工艺装备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75644.1 | 申请日: | 2014-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080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2 |
发明(设计)人: | 赵书涛;黄树峰;朱松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第八三五七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3Q3/00 | 分类号: | B23Q3/00 |
代理公司: | 天津翰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2210 | 代理人: | 李济群 |
地址: | 300308 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螺纹 衬套 工用 工艺 装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螺纹衬套加工用装夹工艺装备。
背景技术
螺纹衬套主要应用于较软基体材料的内螺纹防护,是一种通用型的结构零件,广泛应用于各类机械产品中,其生产批量较大。由于在攻内螺纹的过程中对螺纹衬套施加的径向力较大,通常会造成螺纹衬套的外螺纹局部损伤,甚至会造成螺纹衬套的报废。
目前,螺纹衬套的批量加工方式为由车工利用棒料一次性加工出外圆螺纹后,再根据螺纹衬套长度分别予以切断,之后再次用薄铜皮分别包住外螺纹后重新装夹进行车内圆和攻丝工序。该加工工艺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螺纹衬套的牙顶部位直接与车床卡盘接触,导致在夹紧过程中尤其是攻丝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径向力而损伤螺纹牙顶。从螺纹衬套的实际生产结果来看,基本上所有的外螺纹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专利号为200920000715.1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螺纹衬套内螺纹的加工工装,其特点为采用上、下螺纹压块保护外螺纹并通过平口钳或气动夹紧装置装夹工装来以完成螺纹衬套内螺纹的攻丝工序,但该工装不能用在三爪或四爪自定心卡头上进行加工,而且因装夹工件自身加工精度不一致会出现的工件装夹不牢固的现象。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拟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设计一种螺纹衬套加工用装夹工艺装备。该装备实现了对螺纹衬套的快速装夹和定位,并可效避免外力直接施加于外螺纹的牙顶部位,从而有效的保护了外螺纹的牙顶部位。
本发明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螺纹衬套加工用装夹工艺装备,其特征在于该装备包括基座和夹套,所述基座内部设有基座阶梯孔,其底端为限位结构,基座径向均匀分布设计数量的细槽口,每个细槽口末端均设有圆孔,圆孔位于基座末端的侧面上,基座前端面为法兰结构;所述夹套为带法兰结构的圆柱形回转体结构件,包括沿轴中心截面对称的第一夹套和第二夹套,第一夹套和第二夹套内壁形成一个完整的内螺纹,其内部空腔为试件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螺纹衬套加工用装夹工艺装备可有效保护外螺纹的牙顶部位,螺纹衬套尺寸精度和同轴度位置公差精度更高,可以保证工件装夹牢固可靠且受力均匀,从而实现对螺纹衬套的快速装夹和定位,且螺纹衬套加工用装夹工艺装备可系列化生产,使用及操作方便,适于工业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螺纹衬套加工用装夹工艺装备一种实施例装入螺纹衬套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螺纹衬套加工用装夹工艺装备一种实施例基座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螺纹衬套加工用装夹工艺装备一种实施例夹套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螺纹衬套加工用装夹工艺装备一种实施例螺纹衬套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螺纹衬套加工用装夹工艺装备安装于车床三爪卡盘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在图中,1.基座,2.夹套,3.螺纹衬套,4.车床卡爪,11.基座阶梯孔,12.细槽口,13.圆孔,21第一夹套,22.第二夹套,23.试件腔,24.夹套缝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详细叙述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仅是对发明的进一步详细地说明及解释,并不以此限定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螺纹衬套加工用装夹工艺装备(简称装备,参见图1-5)包括基座1和夹套2,所述基座1内部设有基座阶梯孔11,其底端为限位结构,基座1径向均匀分布设计数量的细槽口12,每个细槽口12的末端均设有圆孔13,圆孔13位于基座1末端的侧面上,基座1前端面为法兰结构;所述夹套2为带法兰结构的圆柱形回转体结构件,包括沿轴中心截面对称的第一夹套21和第二夹套22,第一夹套21和第二夹套22的内壁形成一个完整的内螺纹,其内部空腔为试件腔23。
本发明的进一步特征在于基座1径向均布3个细槽口12,相邻细槽口12之间的夹角为120°。
本发明的进一步特征在于夹套2的法兰端面距离基座1法兰端面的间隙量为1-4mm。
本发明的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的总长度与基座阶梯孔11的轴向长度之比为1.5-2.5∶1。
本发明的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及夹套2均采用合金钢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第八三五七研究所,未经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第八三五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7564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球扁钢与扁钢对接结构
- 下一篇:一种燃气轮机隔热套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