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高温防喷溅液压软管在审
申请号: | 201410274029.9 | 申请日: | 2014-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192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03 |
发明(设计)人: | 叶光平;禹良勇;高凌云;张利民;包忠东;董长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11/00 | 分类号: | F16L11/00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朱顺利 |
地址: | 243003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高温 喷溅 液压 软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冶金领域中液压传动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液压传动中的耐高温防喷溅液压软管。
背景技术
液压传动由于其优良的特性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冶金热轧型钢以及板带生产线上。在这些生产线上,由于轧机以及其它工艺辅助设备的运动机构多并且动作频繁,故此,绝大部分运动机构均采用液压传动。然而,这些采用液压传动的机构很多都是在靠近红钢(即1000℃左右高温轧件)的环境下工作,在红钢轧制过程中,一旦传动液压缸的进液压油软管或出液压油软管发生开裂而喷溅液压油,将很有可能导致液压油着火,并由此引发轧机其它设施(如电缆、液压阀台以及油管等)着火,现有的液压软管的结构示意图如说明书附图1所示结构。为防止液压软管出现开裂喷溅,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缩短液压软管的在线使用周期。
然而,通过对液压缸液压软管发生开裂现象的研究得知,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通常有多种因素会导致液压缸液压软管正常使用寿命期间发生开裂喷油事故:1.液压软管在使用过程中受到了不应有的器件撞击,由此导致液压软管表面或管接头处受损;受工作空间的限制,液压缸液压软管在憋劲状态下使用,在使用一定时间后液压软管接头处容易出现软管开裂;2.液压缸及其液压软管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振动,由此导致液压软管在使用一定时间后其接头处容易出现软管开裂;3.液压软管以及软管接头的制作质量存在问题,导致液压软管在正常使用寿命内出现开裂事故等。由此可知,在生产过程中液压缸液压软管开裂喷油是难以避免的问题,即使缩短液压软管的在线使用周期也难以避免液压软管发生开裂喷溅的问题,因此,也难以避免由液压软管开裂导致的着火问题,不但给操作人员带来安全隐患,同时也给生产带来经济负担。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耐高温防喷溅液压软管,其目的是有效避免在液压软管开裂后,由于液压油的喷溅而引起的火灾问题,提高生产的安全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该种耐高温防喷溅液压软管包括液压软管以及安装在液压软管两端的金属管接头,所述的液压软管的外部设有耐高温的保护罩,保护罩的两端分别通过锁紧喉箍固定在金属管接头上,且所述的保护罩上设有出油口。
所述的出油口位于保护罩的中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出油口是在保护罩上,且沿保护罩的外圆周表面设置裂口。
所述的裂口至少有一个,且裂口为半周或者是全周。
当所述的裂口有两个以上时,多个裂口相互平行分布在保护罩的圆周上。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出油口是在保护罩的圆周上设置若干个出油孔。
所述的若干个出油孔均匀的分布在保护罩的圆周表面上。
所述的保护罩的内径比液压软管的外径大数个毫米。
所述的保护罩是具有耐高温性能的硅胶套管。
具有上述结构的该种耐高温防喷溅液压软管具有以下优点:
1.该种耐高温防喷溅液压软管通过在常规的液压软管外套上一个防止液压油喷溅的耐高温硅胶套管,并在硅胶套管的中部设置出油口,且保护罩的内径比液压软管的外径大,一旦液压软管发生开裂喷油时,开裂处的高压液压油首先喷溅到液压软管外层的硅胶管上并得到卸压,然后通过液压软管与硅胶套管的的间隙通道流到硅胶管中部设置的出油口,液压油在此处以低压外溢的方式流到液压软管的硅胶套管外,避免了液压软管在其开裂处直接向外部空间喷溅卸压并由此引发的火灾现象,提高了生产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液压软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在图1-3中,1:液压软管;2:金属管接头;3:保护罩;4:锁紧喉箍;5:出油口。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现有技术中液压软管的结构示意图,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一旦传动液压缸的进液压油软管或出液压油软管发生开裂而喷溅液压油时,将很有可能导致液压油着火,并由此引发轧机其它设施如电缆、液压阀台以及油管等着火,给生产带来安全隐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7402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