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学电子白板的散热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410273519.7 | 申请日: | 2014-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208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03 |
发明(设计)人: | 卞真存;刘国文;张冬;包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春勤教育装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20 | 分类号: | G06F1/20;G06F3/04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88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学 电子白板 散热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电子白板的散热结构,属于智能电子产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光学触摸控制技术,其原理主要是通过在屏幕组件的某一条边的两端分别设置两个光学感应设备,通常的在屏幕组件的左上角和右上角各设置一个光学感应设备,位于屏幕组件左上角的光学感应设备可以感测到触控操作物体(使用者的手指或触控笔)与其本身的连线与竖直方向或水平方向的夹角a,位于屏幕组件右上角的光学感应设备同样以感测到触控操作物体与其本身的连线与竖直方向或水平方向的夹角b,系统通过采集夹角a和夹角b的值即可获取触控操作物体的位置信息,从而实现指令的正确输入。众所周知,应用于光学触控电子白板中的光学感应设备不论是CCD摄像头还是CMOS摄像头,在处理快速变化的影像时,由于电流变化过于频繁容易产生过热的现象;用于运算处理数据的中央处理器在工作时也存在发热严重的现象;因此对于光学感应设备和中央处理器进行冷却作业是有必要的,现有技术中能够保证冷却性能的方式主要为主动冷却,即设置风扇等的风冷设备或微型泵等的液冷设备:通常的风冷方式及设置用以促进气体流动的风扇,未设置用以规范气流走向的通道,且空气导热性的局限决定了风冷方式冷却性能有限;液冷方式理论上具有显著的冷却性能优势,但存在成本高的缺陷导致较少应用于产品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光学电子白板的散热结构,兼具风冷方式的成本优势和液冷方式的冷却性能优势。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光学电子白板的散热结构,包括:光学感应设备、中央处理器、风冷管道、负压风机、加液衬垫,所述加液衬垫为吸液性材料制成,所述光学感应设备设置有用于传导热量的第一冷却块,所述中央处理器设置有用于传导热量的第二冷却块,所述风冷管道包括出风口和进风口,所述风冷管道除所述出风口和进风口连接大气环境外其余部分均密闭,所述负压风机设置于所述风冷管道的出风口处,所述第一冷却块和所述第二冷却块均局部或整体设置于所述风冷管道中,所述加液衬垫设置于所述风冷管道进风口的内壁。
所述吸液性材料具体地可以是天然多孔结构的物质例如炭质或海绵等的材料,也可以是编织多孔结构的材料如棉麻编织品,在此不赘述,因为选择易于吸附或吸收冷却液的材料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较容易实现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风冷管道包括一个出风口和若干进风口,所述光学感应设备和相应的所述第一冷却块为多组,且多个所述第一冷却块分别设置于若干所述进风口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还包括冷却液容器和冷却液输送组件,所述冷却液容器通过所述冷却液输送组件连接所述加液衬垫。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冷却液输送组件为毛细管结构或设置有外套的纤维编织结构。所述毛细管结构具体地可以是毛细管,所述纤维编织结构具体地可以是棉线,在棉线外套装外套用以防止水分在输送过程中滴落或挥发造成电子部件的损坏。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实施效果如下:
本发明所述的光学电子白板的散热结构,通过设置风冷管道,对风冷方式的气流走向进行规范从而使气流来源可以选择性地设置为较低温度的空气,且可以使冷却升温后的空气向远离发热部件的位置移动,从而不仅提高了风冷方式的冷却效果也避免了冷却气流对电子部件造成的磨损和破坏;并且本发明结合风冷管道的结构设置加液衬垫,在风冷气流中增加挥发性液体含量,使液体在受热过程中挥发吸热,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风冷的冷却效果,且由于高含液量的冷却气体仅在风冷管道中流动,不会对光学电子白板的电子部件造成损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光学电子白板的散热结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光学电子白板的散热结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春勤教育装备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春勤教育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7351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