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纠错纠删RS‑Turbo级联码的跳频抗干扰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73010.2 | 申请日: | 2014-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0982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19 |
发明(设计)人: | 孙锦华;马鹏;韩会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1/00 | 分类号: | H04L1/00;H04B1/715 |
代理公司: | 陕西电子工业专利中心61205 | 代理人: | 王品华,王喜媛 |
地址: | 710071***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纠错 rs turbo 级联 抗干扰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跳频抗干扰方法,可用于移动通信、卫星通信、深空通信及遥测。
背景技术
“跳频”是一种通信收发双方同步地改变载波频率传递信息的通信方式,是最常用的扩谱通信方式之一。与定频或者选频通信相比,跳频技术主要依靠频率捷变来躲避窄带干扰或者跟踪干扰,从而提高设备的抗干扰能力。跳频通信由于其在通信隐蔽性和增大设备干扰容限等方面均有优越的性能,很多国家都把它当做无线通信抗干扰的重要手段,在军事上得到广泛的应用。跳频通信实际应用中针对跳频系统的干扰措施也层出不穷,其中比较典型的干扰方式是部分频带干扰。部分频带干扰可以定义为将干扰集中在整个通信频带的一部分,有目的性的进行人为干预的一种干扰模式,而且功率相对集中,主要存在于军事通信中的敌方故意干扰和多址系统中用户之间的干扰。为了达到可靠通信的目的,跳频通信系统通常需要采用纠错能力强大的前向纠错码对数据进行保护。现有跳频系统的编码大多采用RS码,也有系统使用Turbo、LDPC等先进编码。跳频系统通常采用非相干解调方式,在无载波频偏的情况下设计合理的RS码能抗70%的频点阻塞干扰,但是在有载波频偏的情况下,解调器的性能损失比较大。
RS码具有严格的代数结构和非常低的漏检概率,并且其实现电路也比较简单,是线性分组码中纠突发错误能力强,效率最高的编码,在高信噪比的时候性能良好。但在信噪比较低时加入信道编码对信道质量的改善不明显。
Turbo码利用递归系统卷积码,通过交织器并行级联,在两个软输入软输出译码器之间进行多次迭代实现了伪随机译码,具有接近香农编码理论极限的性能,因此纠突发错误性能好。但在信噪比增大的过程中,误码率的降低趋于缓慢,当误码率低到10-6左右,继续降低非常困难,这就是Turbo码的“错误平层”现象。
Fomey于1966年提出级联码的概念,级联码由短码构造长码,在性能和译码复杂度中有很好的折衷。钟茂建在“RS-Turbo级联码及其与ARQ结合的研究”,北京邮电大学硕士论文,2009,提出了RS-Turbo串行级联码。内码RS码采用硬判决译码,外码Turbo码采用LOG-MAP译码。该方法的优点是信噪比较高时误码率突破了10-6的“错误平层”限制。但是在这种方法中RS码无法利用Turbo码的软信息,只能进行硬判决译码,会有信息损失,同时硬判决RS码不能达到其最大纠删能力。对于慢跳频,在每跳的频率上要传送多个码元符号,一旦该跳变频率被干扰,则该频率携带的多个码元符号全部误码,在有载波频偏和频点阻塞干扰下,Turbo译码后错误个数可能会超过RS码的纠错能力范围,会造成大片误码,从而导致RS-Turbo抗干扰性能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纠错纠删RS-Turbo级联码的跳频抗干扰方法,以在载波频偏和部分频带干扰下降低误比特率,增强跳频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实现上述目的思路是:将一个RS码的不同码元在不同频点上传输,根据Turbo码译码输出软信息的大小指示出受干扰的频点,根据每跳数据与RS码的每个码元一一对应关系,给出RS码的删除位,利用RS码纠错纠删译码算法纠正Turbo码的残留错误。在60%左右的频点被阻塞时,Turbo码能纠正未受频点干扰的错误,同时能准确给出RS码的删除位,RS码能纠正删除范围内的频点干扰错误。
根据上述思路,本发明的实现步骤包括如下:
(1)对一帧数据分组进行RS编码:
(1a)将长度为N比特的一帧数据分为B组,每组含N/B比特数据;
(1b)分别对每组数据进行RS(n,k0,d)编码,得到B个RS码字,其中n为码字长度,k0为信息码元长度,每个码元包含的比特数为m,d为最小码距,d=2t+1,t为纠错个数,为向下取整运算;
(2)将每个RS码字的各个码元分配到跳频系统相应的跳上:
(2a)将B个RS码字并行排放成B列,每列含n个码元,每行含mB个编码比特,再将B列RS码字划分为B0块,每块n行,每行含mB/B0个编码比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730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倾斜的转炉
- 下一篇:清洁硬表面的方法和组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