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根据外界水源采用不同的防排组合方法和自粘排水板在审
申请号: | 201410272808.5 | 申请日: | 2014-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122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16 |
发明(设计)人: | 邹新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邹新建 |
主分类号: | E04D13/04 | 分类号: | E04D13/04;E04D13/16;E02D3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800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根据 外界 水源 采用 不同 组合 方法 排水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防水方法,尤其是直接受到雨水的混凝土平屋面、地下工程顶板和永远浸泡地下水中的地下工程外墙与底板的防排组合方法和一种自粘排水板。本发明共包括两种外界水源对应工程部位的防水组合方法和一种以此防水方法设计的新产品。
背景技术
目前在建筑防水规范中虽然都提倡防排组合方法,但其中“排”的做法没有起到长期提高防水质量的作用。例《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12,条文说明4.2:“减轻屋面防水负担,减少屋面渗漏机会。”《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条文说明6.1.1:“以消弱水对地下结构的压力,减少水对结构的渗透,辅助地下工程达到防水目的。”但是这种方法不适合城市建筑,会造成地基沉降后果。《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155-2013条文说明5.4.1:“复土厚度大于2米时,可不设过滤层和排水层.....避免植物沤根。”所以建筑防水实际上是单一封堵裂缝的方法,由于理论的局限,导致建筑渗漏一直是世界性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将建筑渗漏的主要原因分为“裂缝”+“外界水源”,然后再将“外界水源”分为流经的雨水和静止的地下水(而山洞隧道所承受的是流经的地下水,不在本发明范围)。城市建筑承受流经雨水的工程部位有混凝土平屋面、屋面绿化和地下工程顶板;承受静止地下水的工程部位有地下工程外墙和底板。本发明所述的流经雨水是指受暴雨水压力影响,而这些雨水是可以外排的;静止地下水是指城市地下水虽然会流动,但不允许长期降排的地下水。
在承受流经雨水部位产生渗漏的现象是:连续小雨不会渗漏,只有在瞬间暴雨时才会渗漏。由此说明在建筑顶板内存在连续的细裂缝,成为液体联通管,只有当暴雨的水压力大于渗漏的阻力才产生渗漏。本发明在承受流经雨水的混凝土平屋面的混凝土面层下先放置一道塑料排水板或自粘排水板,支点向下形成空隙夹层,再浇混凝土面层,使少量渗漏水可以从夹层中排出,截断了暴雨水压力的传递,使防水层上不增加暴雨产生的压力,可以长期提高防水工程质量。还可以塑料排水板或自粘排水板的下面先做一层防水层,形成双重排防、排防的组合关系。在承受流经雨水的屋面绿化、地下工程顶板广场绿化和地下工程顶板上部是市政道路的工程中,在混凝土找坡面层上面放置一道塑料排水板或自粘排水板,支点向上,然后再满铺土工布,当暴雨透过复土经土工布过滤后再从排水板上排出,截断了暴雨水压力的传递,使防水层上不增加暴雨产生的压力,可以长期提高防水工程质量,还能迅速排除广场积水。还可以塑料排水板或自粘排水板的下面先做一层防水层,形成双重排防、排防的组合关系。
对城市地下水的长期降排会影响道路、地下隧道等沉降问题,所以不可以采纳《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中的排水措施。再分析地下工程永久浸在水中,将渗水原因细分成为:裂缝会产生较大的渗水,必须用防水材料封堵,也就是现有的防水做法,其他还有毛细缝隙的水渍、潮气、温差的冷凝水,对这些普遍存在现象,本发明在承受静止地下水的地下外墙工程中,先对主体工程渗漏裂缝进行封堵,然后将塑料排水板或自粘排水板的支点粘贴在结构墙面上,再用膨胀螺栓固定,挂钢丝网片,做粉刷层,成为带支点的中空粉刷层,使冷凝水产生在空隙层中,遮盖了水渍,隔断了潮气,如果有微量的渗漏水可以从夹层中流到底板再到集水井,最后可以泵出,使地下工程墙面上无水渍现象。本发明在承受静止地下水的地下底板工程中,先对主体工程渗漏裂缝进行封堵,然后将塑料排水板或自粘排水板支点向下,满铺在结构底板上,再绑扎钢筋网,浇混凝土面层,成为带支点的中空砼地坪,使冷凝水产生在空隙层中,遮盖了水渍,隔断了潮气,如果有微量渗漏水可以从夹层中流到集水井,最后再泵出,使地下工程底板面上无水渍现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邹新建,未经邹新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7280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