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压缩比生产厚规格保探伤钢板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271129.6 | 申请日: | 2014-06-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179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03 |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民;马洪德;孔雅;薛彦龙;杜平;江成宪;丁中;刘建伟;张英杰;叶勇;司春杰;高靖超;王嘉祺;崔美棠;赵华;赵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钢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1D8/02 | 分类号: | C21D8/02;B22D11/18 |
| 代理公司: | 济南诚智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5 | 代理人: | 韩百翠 |
| 地址: | 25010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压缩比 生产 规格 探伤 钢板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压缩比生产厚规格保探伤钢板的方法,属于冶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重型机械、风电工业的快速发展,厚度80~120mm的钢板使用量逐月提升。目前,国内很多钢铁企业生产钢板采用连铸机进行铸坯轧制,铸坯厚度一般小于250mm,为保证钢板内部质量,要求轧制过程压缩比≥4,导致80~120mm的钢板无法接单。因为在生产80~120mm的厚规格钢板,特别是生产有探伤要求的钢板时,在目前的工艺条件下如果采用较低的压缩比,会产生铸坯心部原始疏松缺陷从而无法压合,最终导致钢板探伤不合格。
为实现厚规格钢板的生产,部分企业开发了复合制坯工艺,但由于该工艺生产效率低,复合面很难达到要求,生产加工成本比铸坯直轧高出500元/吨,生产周期长等因素制约,实际产量非常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利用250mm连铸坯生产保探伤80mm~120mm的厚规格钢板的生产工艺方法,提高了厚规格钢板的生产能力。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低压缩比生产厚规格保探伤钢板的方法,包括冶炼、连铸、板坯加热、除鳞、轧制和正火,其特征是,
(1)冶炼(包括精炼):采用洁净钢冶炼方式,在P≤0.012%、S≤0.002%的基础上,控制钢水中夹杂物含量,要求A、B、C、D四类夹杂评级之和≤5.0,钢水[H]≤3ppm、[O]≤20ppm、[N]≤45ppm,保证钢质的纯净度和均匀性;
(2)连铸:采用动态轻压下技术,使用3个扇形段压下,总压下量控制在6.5-9mm,低温慢拉速(中包温度控制在5-25℃之间,拉速0.8-1.2m/min)全程保护浇注生产厚度为250mm的板坯,要求板坯中心偏析小于C类1.5,然后进行缓冷48小时以上;
(3)板坯加热:采用车底式炉或蓄热式加热炉进行加热,升温速率8-10℃/cm,板坯加热温度控制在1050℃~1220℃;
(4)除鳞:出炉后的铸坯经过高压水除鳞,除鳞后的板坯温度控制在1000-1100℃;
(5)轧制:轧制在再结晶区进行,不控轧,终轧温度≥840℃,采取最小轧制道次控制策略,尽可能减少轧制道次,轧机最大压下量为40mm,最后一道次压下率≥20%;轧制至80mm~120mm(压缩比为2.08~3.13),轧制后的钢板堆垛缓冷48小时以上;轧制原则为高温、不控轧、大压下量工艺,变形过程采用轧机最大能力,保证道次压下率,将变形渗透至钢板心部;最后一道次在满足变形温度范围的下限时进行,保证压下率和变形温度的有效结合,使得压下率≥20%。
(6)正火:对钢板进行正火热处理,正火温度870±20℃,保温系数1.3-1.5min/cm。
进一步地,所述冶炼采用转炉冶炼+LF精炼+RH精炼,具体如下:
(1)转炉冶炼:转炉采用高纯度氧气(纯度大于99.5%),炉内保持正压,将终点碳和温度分别控制0.06~0.10%(wt/wt)、1620~1675℃,保证终渣碱度R=4~5,做好挡渣出钢;
(2)LF精炼炉精炼:进行脱氧造渣和温度控制,将高氧化性的转炉炉渣转变为FeO+MnO质量百分含量小于<1.5%的还原性炉渣,有效隔绝炉渣向钢液中传递氧的进行,并通过电极加热将钢水温度控制在1600~1650℃;
(3)RH炉精炼:真空处理时间≥15min,在200Pa以下真空时间≥10min。
铸坯凝固过程中,表面因激冷生成细小枝晶(激冷层),随着凝固厚度层增加,铸坯内部向外传热能力降低,铸坯开始呈现定向凝固,形成由外向内的长条状树枝晶(柱状晶),如图1所示。由于选分结晶的原因,溶质元素向液相区聚集,当柱状晶生长而形成搭桥现象时,富集溶质元素的钢液被封闭而不能与其他液体交换,在该处形成碳、硫、磷等元素的偏析。同时,上部钢液不能补充此处的凝固收缩,从而伴随有疏松、缩孔、偏析等缺陷,铸坯的这种缺陷是有钢液凝固理论决定的,只能通过减少钢水中P、S、夹杂物以及N、H、O等有害物质来减弱该类缺陷,无法完全消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济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7112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金属磁粉芯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眼电检测方法及眼电检测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