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适应于消落区水湾坡地的梯塘构造方法及梯塘结构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410269831.9 申请日: 2014-06-17
公开(公告)号: CN104047263A 公开(公告)日: 2014-09-17
发明(设计)人: 陈春娣;陈吉龙;默克·科林;温兆飞;吕明权;姜毅;吴胜军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主分类号: E02B3/00 分类号: E02B3/00;A01G25/02;C02F3/32
代理公司: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代理人: 赵荣之
地址: 400714 *** 国省代码: 重庆;85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适应 消落区 水湾 坡地 构造 方法 结构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属于水利、环境及生态修复领域,涉及一种适应于消落区水湾坡地的梯塘构造方法及梯塘结构。

背景技术

消落区是指水库、江河、湖泊等水体季节性涨落,使得水陆衔接地带的土地周期性淹没而形成的干湿交替地带。三峡工程形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349km2)、落差最大(145-175m海拔高程间,垂直距离达30m),与天然河流涨落季节相反(冬季高水位175m运行,夏季低水位145m运行),具有高度景观异质性(半年水体,半年陆地,地形多样)的消落带。

作为水体与陆岸之间的第一道生态屏障区,消落带的生态系统健康直接关系到库区水质安全、生态安全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自然消落带也称泛洪区或缓冲带,因长期自然演化作用,已建立起稳定的生态系统,植被覆盖度高,具备截留地表径流携带的污染物、保护野生动植物、维护生境多样性、审美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水库消落区作为新生生态系统,生境剧烈变化,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生态系统演化方向不明确。退水之后一段时期内不容易建立植物群落,消落区裸露水面,受库岸径流和水库水浪冲击侵蚀,更易形成水土流失、岸体崩塌,不仅不能起到对水体的隔离保护功能,反而会携带更多的污染物和泥沙威胁库区水质和大坝安全,同时产生景观恶化等多种社会生态问题;但是,消落区在夏季退水后,大面积裸露的平缓岸带在成库前为水稻田、农耕地,或为重建岸带湿地系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消落区生态系统重建主要集中于植物品种的筛选与配置,栽培养护技术,或是护坡技术。这些措施仅针对消落带自身,而忽略了消落带与上部陆地、下部水体之间的生态关系,即未把陆地、消落区、水体作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来看待;且筛选出的木本植物面临无法长期适应大幅度水位变化的风险,植物死亡腐烂后进入水体,反而造成二次污染。

基塘是我国农耕时代,珠江三角洲地区几千年以来沿用的一种集约型农业生产模式。因其较高的生产力,系统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而成为近些年备受关注的农业生态工程技术、可持续性水-土资源利用方法之一。但是这种生产模式只适用于地势较为平坦的江浙,广东一带,鲜见运用在山区丘陵地带,且仅局限于农业生产,功能单一,未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其他服务功能。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兼具水-土高效利用,面源污染防控与景观功能的梯塘构造方法及梯塘结构,用于具有一定坡度且水位变幅较大的岸带、消落区生态系统修复。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适应于消落区水湾坡地的梯塘构建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选择营养物和污染物易富集的水湾区域,以消落区为中间区,分别向陆地与水体方向划出5~10m的缓冲带,形成“陆地——消落区——水体”的构建基础;

(2)根据区域地理信息,确定径流路径,在陆地与消落区范围内至少设置一个用于收集上部坡面汇水的集水塘;

(3)对消落区及陆地做坡度分析,并沿等高线将消落区及部分陆地修整为梯田;

(4)以恢复生态学及景观生态学为理论指导,以消落区最低水位线为起点,沿梯田从下到上分别种植漂浮植物、挺水植物、喜湿植物及耐湿植物,并在水体区域内养殖鱼类。

进一步,所述步骤(2)中集水塘的容量大小根据一定时期内最大暴雨流入水湾的径流总量确定。

进一步,所述步骤(3)中梯田的梯面宽度根据坡度大小进行修整,当消落区及陆地的坡度小于15°时,梯面宽度为8~15m,两梯间高差为0.3~1.2m;当消落区及陆地的坡度大于15°时,梯面宽度为1.5~8m,两梯间高差为0.7~1.5m。

进一步,所述步骤(4)中的漂浮植物至少为菱角、芡实、睡莲中的一种,所述挺水植物至少为茭白、水葱、菖蒲、黄菖蒲、香蒲、千屈菜、荷花、再力花、花叶芦竹、美人蕉、荸荠、慈姑、纸莎草、马蹄莲、梭鱼草、薏仁中的一种,所述喜湿植物至少为香蒲、空心菜、雨久花中的一种,所述耐湿植物至少为荻、芦苇、野芋、芭蕉、甘蔗、枫杨、秋华柳、垂柳、水杉、池杉、落羽杉、中山杉中的一种。

进一步,梯田上还种植有固土植物,固土植物与挺水植物、喜湿植物及耐湿植物穿插种植。

进一步,所述固土植物至少为马唐、狗牙根、虉草中的一种。

进一步,所述水体区域内养殖的鱼类为草鱼、大头鲢及观赏鲤鱼,其中草鱼与大头鲢的比例为2:1,每公顷水面养殖的草鱼数量为600~800尾。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6983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