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交叉路口在审
| 申请号: | 201410269738.8 | 申请日: | 2014-06-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184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03 |
| 发明(设计)人: | 陈惠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惠玲 |
| 主分类号: | E01C1/04 | 分类号: | E01C1/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53100***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交叉 路口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交叉路口。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面积迅速扩大,城市的机动车保有量逐年增加。城市的交通拥堵情况日渐严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交通管理部门采取了很多措施,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主干道机动车道封闭、人行地下通道等,初步上建立起人车分离的交通体系,缓解了道路拥堵的问题。但交叉路口的拥堵和等待始终是无法解决的问题,设置交通路口的作用是用来解决来自不同方向车辆交会时的有序通过,但交叉通行也人为阻断了车辆的无阻碍行进,带来了车辆等候和车流停顿,交通路口已经成为影响城市交通流畅性的瓶颈。在城市的交通密集区域,大多采用建立多层次立交的方法来缓解交通压力,但这种方法存在投资大、占地面积大等缺点,其应用受到很大限制,急需寻找到一种既可以让车辆在路口有序通过又节约投资的新技术。
为解决交通路口堵塞的问题,技术人员考虑了许多方案,如:专利201010225432.4提出采用直向高架桥跨越与下穿横向高架桥相结合的城市主干道无信号灯交通方法。这些技术基本能解决交通路口拥堵的问题,但存在投资大,交通路口改造规模大等缺点。因此需要寻找一个能利用现有交通设施、改造量小的路口改造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述交叉路口为十字路口。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新型交叉路口,用于减少甚至消除交叉路口的交通拥堵问题,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既让人车分离,又让不同方向的车辆分流,达到畅通无阻的交通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交叉路口,其特征在于:在交叉路口的第一方向道路设置一跨越所述路口的直通桥,同时在所述直通桥的两侧分别设置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或者在所述路口设置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
优选地,在通向所述路口的另两个道路上设置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
优选地,所述直通桥为地上、半沉地面或地下立体跨越交叉路口的直向行车通道;
优选地,所述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设置于紧接所述交叉路口的街区处;
优选地,所述通往所述路口的另两个道路上设置的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设置于紧接所述交叉路口的街区处。
由于在通向路口的道路设置了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行人可以减少甚至不需要从道路上穿行,减轻甚至消除了人车干扰。
新型交叉路口的不同方向车辆分流:在交叉路口的第一方向道路设置的跨越路口的直通桥,与第一方向道路垂直的第二方向道路为无阻碍通行;
(1)右行:在第一方向道路行进的车辆在路口右转后进入第二方向道路后沿第二方向道路直行;
(2)直行:经过所述直通桥而通过路口后沿第一方向道路直行;
(3)左行:经过直通桥而通过所述路口后沿路连续三次右转,进入第二方向道路后沿所述第二方向道路直行,从而实现左行。在第一方向道路行进的车辆经过所述直通桥而通过路口后围绕隔离区域沿路连续三次右转,进入第二方向道路后沿所述第二方向道路直行。
行人穿行和不同方向的车流的干扰是路口拥堵的顽疾,传统的处理技术通常采用设置多层立交桥的方法解决。跨路口桥和人行天桥是现有的交通设施,单独设置解决跨路口车辆通行和行人过街问题,也能达到特定的成效。但只能产生单一的效果,效益并不是很明显,路口拥堵问题没有解决。本发明跳脱传统思维,将单独的人行通道和直通桥相组合,达到了技术的提升,综合效用显著提升,产生了“1+1>2”的效应,取得在路口的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上都可以实现无障碍通行的效果,可有效解决城市路口交通拥堵问题。
本发明的特点在于将一座跨越路口的直通桥和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相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多功能的路口。在最大限度节约路口改造费用和占地的条件下,使路口具备实现人车分离和来自不同方向的车辆具备按照无障碍通行的能力。
新型路口具有很好的适应性,能够满足不同时段交通不同需要。在交通高峰期,可以消除路口拥堵的现象。而在非交通高峰期,可以根据交通要求进行灵活调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交叉路口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直通桥 2、第二方向道路 3、第一方向道路 4、中间隔离带和车道分割线 5、街区原有路 6、街区 7、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惠玲,未经陈惠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6973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